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建设 / 机关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建设 / 机关活动
发布日期:2009-02-22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对江苏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的若干印象

 

郭彦成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30年改革开放春风般地“绿化”着神州大地。从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到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从科技水平相对滞后到神舟飞船翱翔太空,从自闭于“第三世界”到百年奥运梦圆北京,从“均而不富”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可以说,30年沧桑巨变,中国人民正开创着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时代。

       伟人勾画着历史的骨架和筋脉,民众充实着历史的精神与血肉。回望30年的改革开放,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不仅有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国家大事、一串串激奋人心的发展数字,还有一段段写满坎坷与希望、镌刻着时代印痕的生活故事。作为70后的普通一员,我无意也不能回映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只愿以一个经历者与感受者的身份,回顾对江苏教育多年来改革发展的若干记忆,以串起的印象片段折射改革开放30年的不平凡历史。

       1976年,我就读于苏北农村的一所小学。和周边住户矮小的草房不同,校舍相对比较出众:灰色的砖瓦和砖墙,虽然陈旧但坚固适用。一栋颇有历史而同样灰色的天主教堂矗立在校园一角,供学校和当时的公社举办大型活动。学生们平日很少走进甚或接近这座建筑,破损的彩色玻璃投射下来的昏暗光线、踩上去吱吱作响的陈旧地板、高而阴暗的梁栋间突然掠过的蝙蝠,气氛阴森而令人却步。三年级时,班里几位供销社职工的子女拥有了塑料铅笔盒,印象中时价约为5毛钱。这新奇而时髦的玩意让我艳羡不已。遗憾的是,虽然几经回家哭闹,最终还是没能如愿。现在回想起来,很能理解父母的难处。父亲月工资30元,要养活一大家人,年底分粮时还要向生产队补交一大笔钱。度日尚且艰难,自然无法满足一个小孩子的奢求。中师毕业后,我又回到这所小学,和多位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共事。小学时期望而生畏的教师办公室仍在,教堂因落实宗教政策已还给天主教会,校会和文艺演出改在露天操场举行,碰到阴雨天就推迟或取消。

       随后的几年,我考上专科,毕业后又被分到曾就读的中学任教。当时,农村中小学的建设责任和管理权限下放到所在的乡镇。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下,中学和小学的校舍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楼建起来了,操场也平整了。不过,学校经费和教师工资何时发放、发放多少,往往取决于地方财政的运转情况和乡镇主要领导的好恶。教师工资经常被拖欠以及不同地区工资水平不一,成为当时见怪不怪的现象。由于跟不上城市职工工资增长的速度,“档案工资”这一新名词也在农村地区应运而生。

       1998年,我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东方最美丽的校园”里,古树参天、绿草成片,初春杂花生树、三秋桂子飘香。我的导师是一位语言学资深教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时常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事: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不要浑浑噩噩,更不要蝇营狗苟、刻意钻营。时至今日,以平常心做好平凡事,仍是我努力坚守的行为准则。研三的时候,由于高校大扩招,我有幸任教于南师仙林新校区。和随园校区的古朴典雅相比,仙林校区显得现代而大气。不过,高水平师资和图书馆藏书的一时短缺,也初步显现了高校侧重外延式扩张而产生的弊端。

       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省政协机关工作。所从事业务的缘故,我得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江苏教育近年来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和“四项配套建设”等重点工程,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硬件发生很大变化。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师工资县区内同一标准,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外延扩张的同时,开始重视内涵发展。不过,与经济建设相比,我省教育事业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均教育经费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中小学“空巢化”现象严重,优秀师资和生源大量向城市集中;高等教育学风浮躁、文凭泛滥,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利于我省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也一定程度影响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顺利推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久前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将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列为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的重要内容。相信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江苏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将科学而持续地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刚刚过去的30年只是改革开放漫漫长途的短暂阶段,自豪于既有辉煌难免,沉静总结过去、科学规划未来更不可或缺。衷心祝愿改革开放这条长河一路向前、奔流不息,绕过暗礁浅滩、少些波折回旋,滋养十数亿人民群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