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发布日期:2022-10-21 10:22 来源: 2022年《江苏政协》第9期

笔底家国 书以弘文

——记省政协委员刘灿铭

/ 臧 楠

  今年是刘灿铭担任省政协委员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他关注的议题、提出的提案涵盖文化遗产保护、医疗体系改革、青少年健康与教育、养老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区域协调等多个领域。谈起履职十年的感悟,他说,政协委员要以做好本职工作为依托,多积累、多思考、多调研,才能为民发声、为国解忧。

  作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秘书长,刘灿铭不仅将书法作为提升个人涵养的终生爱好,更以纸笔为媒坚定“书写”社会责任。

在热爱中坚持守正创新

  很少有人想到,博士毕业于中国美院的刘灿铭,大学就读于南京航空学院电气工程专业。面对为何从工科转向艺术的疑问,刘灿铭给出的答案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爱好比梦想更重要。

  小时候上写字课,刘灿铭写的字总是能得到许多红圈,那是老师对字写得好的肯定和鼓励,奠定了他对书法最初的爱好。后来班级黑板报以及试卷印刷刻板前的书写工作也逐渐交给他,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更多认可。大学期间,刘灿铭对书法兴趣日益浓厚,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余,他的空闲时间都与书法为伴。毕业后刘灿铭在书法创作和理论上持续深耕不辍,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舞台、更专业精深的领域。

  “我最后能走到专业道路上,最初的基础还是源于爱好。爱好会有一种持续性,能够将梦想落到实处。而由工科转向艺术的经历带给我更加理性的视角和创新精神,让我能够坚守传统而不囿于传统。”提起自己的艺术之路,刘灿铭这样说道。

  刘灿铭的博导、著名书法家王冬龄曾说:“我始终认为,一个具备时代精神的书法家应当做到三点:一是真正吃透传统书法,熟练掌握和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艺术真谛;二是要有时代性的艺术修养,具备先进的艺术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质的书法作品;三是必须要有敢于戛戛独造的胆识和气魄,要有前瞻性和原创性。”而刘灿铭正是这样一位具有时代精神的书法家。

  守正创新是刘灿铭书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始终坚守的人生准则。“整部中国书法史其实是一部创新史,但文化创新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从无到有、颠覆式创新,而是逐渐在前人基础上增加新元素进行迭代。‘新’不代表古人没有,把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挖掘透了,再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和个人理解,就能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另一方面,新的考古发现对当代艺术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启发,新出土的文字材料对于当代书法家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充分研究新材料、吸收新材料。“所谓‘守正创新’就是先守住传统,再结合时代需要创新。传统是活的、是动态的,会随着时代发展和人民的不同理解被赋予不同意义。”

  基于这种“守正创新”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刘灿铭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始终有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江苏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对丹阳石刻的保护、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等提案都是刘灿铭对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后提出的,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可行性。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围绕长江文化保护,省书协举办了书法邀请展,通过书法的形式强化宣传,服务中心工作,刘灿铭积极支持并参与其中。站在政协委员的角度‘鼓与呼’,站在书法家的角度身体力行,刘灿铭用自己的方式将热爱落到实处,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用书法讲好中国故事

  多年来,刘灿铭一直致力于以书法为依托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他的足迹遍及东亚、东南亚、欧洲、美洲多个国家。

在对外书法交流的过程中,他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异域的创新发展和逐渐复兴感到骄傲。而面对文字体系根本不同的西方世界,如何在英文为主导的语境中凸显汉字的价值,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艺术,也是他持续思考的问题。

  “面对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文化传播当然有更大难度,但是我们要找到不同文化的共通性。汉字是表意型文字,对于不能理解汉字意义的外国人来说,他们看的是书法结构中的线条美,是汉字章法中的构图美,这与西方的抽象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在向西方传播书法艺术的时候,刘灿铭一直把书法中的线条之美、构图之美作为书法对外传播的关键点。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国外喜欢中国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去过很多孔子学院教外国学生书法,带着他们理解和感受书法的布局、章法、落款等整个创作过程。他们写得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对此产生兴趣,愿意拿起笔写中国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文化。”

  做了多年教师,刘灿铭特别理解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他有自己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尤其不能照搬中国传统,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怎样让他听得懂,灵活转化教学方法。”

  近些年,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刘灿铭发起“丝路心迹”系列活动,将中国书法精神和丝路精神相融合,运用书法展览、现场书写、论坛讲座等形式向世界呈现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丝路文化传播,推动文化交流。

以专业素养担起社会责任

  艺术扎根于时代,更扎根于人民。以书法创作为载体主动参与中心工作,助力改善民生是刘灿铭所理解的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也是政协委员的使命。

  2020年疫情初起,为了向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表示敬意和支持,鼓舞精神、提振信心,刘灿铭组织征集“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主题书法作品捐赠给战疫医院;在我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援鄂医疗队员凯旋之际,刘灿铭按照省委宣传部统一要求,组织省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积极创作,共捐赠书法作品2000多件,用书法艺术致敬江苏援鄂白衣勇士。

  “书法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它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反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今年的喜迎二十大,这些国家发展和党政生活中的重要节点,我们都通过主题创作的方式记录下来,发出书法人的声音,形成号召力和影响力,展现昂扬向上的社会风气。”

  走到更广阔的人民中去,在双向互动交流中汲取创作的养料,这是艺术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要途径。

  每到一处举办书法展览,刘灿铭不仅与当地书法领域的同人交流,在碰撞中形成新思路;还深入群众中间,为他们举办讲座普及书法知识;在各地走访参观文化遗迹对他而言也是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并不断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春节期间,书法家新春送福的活动中总有刘灿铭的身影,南京城墙焕然一新的城门楹联中也总有他的笔迹。这些热热闹闹的交流、热气腾腾的活动总是给刘灿铭带来无限喜悦。“书法家一定不能守在书斋中,要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走出去的过程其实是对书法的反馈过程,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这种双向互动。”刘灿铭说。

  深入生活、深入基层不仅为刘灿铭提供了艺术养料,还为他更好履行政协委员的责任提供了生动素材。刘灿铭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格外重视,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给他们现场授课、担任书法比赛评委,这些经历让他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有深入了解。他不仅围绕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提案,还推动省书法家协会在秦淮区少年宫、江北新区少年宫设置书法教育联系点,选聘专业教师授课,完善配套设施,通过软硬件支持,培养青少年对书法的兴趣。

  刘灿铭还一直关注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致力于推动文化资源分配均衡性和文化设施高效合理利用。在他看来,文化场所规划布局要注意均衡合理,让不同区域的老百姓都能便捷地享受到文化资源;文化场馆等硬件设施建设只是第一步,设施的使用率、场馆的人员配备、服务质量、形成的文化产品等后期维护和利用效率也同样不可忽视。要真正盘活资源,让人民切实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美好生活。

  在热爱的书法事业上持续精进,在委员履职的过程中不断发声,“要通过自己的专业去承担起社会责任。”刘灿铭的十年履职路听起来很简单,却又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