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空气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表现一是全省酸雨程度有所加重。2006年酸雨发生率为38.6%,无锡市酸雨发生率高达76.4%,南通和常州,分别为66.5%和64.2%。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发现我省氮氧化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加重,酸雨已由单一的硫酸型向硝酸、硫酸复合型污染转化,降水中的含氮量增加也是导致我省太湖等水体氮含量增加,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现二是灰霾天气增多污染加剧。省会南京全年近三分之一的天气都是混沌状态。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南京冬季的降尘调查发现,空气中直径大于2.5微米的原生粒子或一次粒子颗粒数量仅占0.03%左右,其余灰尘颗粒基本都小于2.5微米的二次粒子,这种混杂了多种有害物质的细颗粒物能够穿透人的毛细血管直接对人体产生生物毒害作用; 表现三是化工恶臭气体影响居民的生活和儿童的生长发育,一些强烈的、刺激性的、有毒的气体还对人体造成了伤害。根据省疾控中心在南京某化工企业集中地区开展的城市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点的监测和分析发现,SO2、 NOX、 CO、 O3、 NH3、苯等污染物小时平均浓度均有超标。这个地区2000~2004年标化死亡率均远高于与之对照的其他市区。据死因资料分析,该地区居民的主要死因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表现四是我省肺癌等肿瘤发病率猛增,在全国癌症死亡率最高的前30个县中,我省占了9个。据省肿瘤医院统计我省肺癌死亡率已占城市中癌亡的首位,肺癌的发病率比10年前翻了一倍,肺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构成原因的24.57%。研究表明80%的肿瘤与环境恶化因素有关。 空气污染加剧既有我省单一能源结构的原因,也有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飙升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工业企业特别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偷排、不达标排放仍然比较严重的原因。 2006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4880.86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30.38万吨。我省各类化工从业单位近5.2万家, 2006年我省化工行业排放的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等主要污染物,也分别占全省工业排污总量的25%、50%、62%和33%,位居各行业之首。此外一些发电厂、水泥厂、钢铁厂不开除尘、脱硫设备偷排布达标排放现象也十分普遍。 中共江苏省委确定的全面小康社会指标的评价体系中提出了 "加快生态省建设,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的战略目标。在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指引下,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牢牢抓住节能减排这个重点,控制空气污染,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快改善我省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一是要加紧进行能源替代的步伐,使得电能广泛应用于消费领域。同时我省也要积极调整电力能源结构,加快建设天然气发电机组,此外还要加强气源供应、储备,调整燃气发电电价、给予一定税收优惠等综合措施,更要大力发展生物发电和综合利用发电项目,总结推广无锡"垃圾电厂"的经验;大力发展如风力发电厂项目和田湾核电站项目。在实现电力替代的同时争取减少二氧化硫、温室气体排放,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最佳的环境效益。 二是要更深入地推广太阳能、节能灯具的使用。如城市道路、亮化包括交通信号灯要广泛采用太阳能供电;强制太阳能在民用建筑中的使用,加强建筑节能。目前省建设厅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建筑节能也有了相应规范,需要规划审批部门、建筑设计单位和工程质检、审计单位联合起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链,使这项工作能够得到切实地落实。 2、加快电厂、水泥厂等高能耗企业的节能减排的改造、实行在线监管 2007年,全省享受脱硫电价政策补贴的29家电厂共计88台机组全部安装了电厂脱硫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结果令人满意。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总结推广电厂经验,对水泥、钢铁、化工行业也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并且也实行在线监控。 3、控制污染转移为我省走自主创新之路做好生态环境储备 目前我省正在进行关停"小化工"工作,但要防止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分散污染变集中污染",一些地区在实际的操作中一般都采取将"小化工"企业搬入工业园区的做法,但如果企业和园区各项防污治污的配套跟不上,很可能变分散污染为集中污染,这已经在苏南一些市出现,甚至某市的行政中心就在化工园区污染辐射范围内。二是"污染转移",苏北一些地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愿望比较迫切,很可能形成较大规模的"污染转移",这就必须由省政府对苏北县市在化工项目的招商引资上设定资金、技术、环保的门槛。目前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对某地区的投资,首先考察的是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此我省需要保护好苏北地区的环境优势,为我省的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做好生态环境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