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8-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地区)外来人口急剧增长,有的县(市、区)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都已近1:1,外来人口子女急剧增加,外来人口子女的接受教育的问题,也引起了各地政府领导、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各地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提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把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予以统筹安排,有的县(市区)有75%以上的外来人口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走出了一条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可行之路。 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大和公办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的教育与城里孩子受到的教育差距很大。有的地方的部分办学不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违规办学招生,由于办学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学校办学质量差,安全、卫生隐患大;即使是很正规的民工子弟学校,其校舍、场地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也远不如公办学校;有的城市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定点学校,但往往是一些办学条件不好,公办生源锐减的学校。 当然,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从事社会底层劳动,流动性很大,经济收入低,他们的子女生存环境和学习环境一般都不如所在城市的原住民。外来人口的流动性使其子女入学具有极大的不可预见性,这给各地区域教育规划、学校布局调整和师资培养等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省外来人力资源的流动还会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将愈加突出。 就此,提出建立与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与管理体制有关建议。 一、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立法,制定《江苏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条例》,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入学享受同等权利" 二、建立江苏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体系。建立由教育、综治、公安、建设、消防、卫生、物价等部门协同作战的综合管理机制。首先建立江苏省省内各城市、各地区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行户籍地和流入地信息资源共享,透明管理,杜绝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其次加大省级沟通与联系,与外来务工人员来源数量大的省,如安徽、山东、浙江,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管理联动机制。 三、各级政府要牢固确立政府责任意识,把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考虑到城市人口发展的可能趋势,综合规划更长时期的教育发展,优化和调整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化必须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因素。各地要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尽最大努力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四、制定标准,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办学行为。在过渡期间,政府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严格办学审批制度,分类加强管理。对在城市内的民工子女学校,清理整顿和综合治理,撤销违法违规办学点。通过加强教育督导管理和资金投入,充分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帮扶一批办学条件合格、教育质量较好、管理规范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办学点(校)。同时加强对此类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和监督,建立评估验收、教育督导、质量考核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