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化,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住房保障作为最重要的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2007年下半年以来,以中低收入群众为主要供给对象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正在全省各地轰轰烈烈展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我省目前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两类保障性住房,不仅供给量偏小,而且适用人群有严格的限定,主要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多以家庭为单位。而以大中专学校毕业生为主体的中青年,特别是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校毕业生,从工资收入上看不属于中低收入群体,但他们同样存在住房困难。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他们不仅无力买房,连租房也很困难,因为他们离乡背井,远离老家,在一个新的城市没有任何住房基础,短期内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住房问题,因而成为城市中迫切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的特殊人群。鉴此,在我省大中城市廉租房建设中,需要特别关注外来单身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住房问题,特别建议以建设"青年廉租公寓"来解决这部分人群的住房问题,作为青年学生从老家、学校宿舍到自己独立租赁或购买住房之间的一个过渡,作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让"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指示精神的一个举措。 具体意见如下: 一、 建设"青年廉租公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让发展改革的成果让人民共享,理应让这些知识还没有变成财富的莘莘学子共享。由于国家人事制度、住房制度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一般不再提供免费或廉价住房,他们只能自己解决住房,除居住在亲友家外,大部分只能自己到市场上去租房。由于房价日益高涨,租金不菲,占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的甚至一半。为了生存,许多人采取合租或群租的办法来解决。这不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日积月累会带来矛盾,严重的还影响社会稳定。 解决青年住房问题,可以适当减轻父母负担,有效抑制"啃老族"的蔓延,解决许多家长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 二、建设"青年廉租公寓"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城市的竞争关键还是人才的竞争,而青年人才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近代城市发展史表明,新兴城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大多后来居上,成为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城市,究其重要原因,因为新兴城市都是移民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批优秀人才就来创业,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人才,更带来了资金、技术、文化和新的发展理念,我国的上海、深圳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国现在许多大中城市,是许多优秀人才可以奉献知识、施展才华理想的地方,由于高房价、高租金,吓跑了许多人才,最近许多外籍高校学子不能、不愿留京、留沪工作,选择离开的重要原因是高房价、高租金。一些大中城市在招聘人才时也把"本市户口"作为重要条件,具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长期下去,势必削弱城市的竞争力。 三、 建设"青年廉租公寓"是深化住房改革的配套需要 住房解决得比较好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解决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住房问题,是国家住房政策的重要方面和举措,英国伦敦城里的高层塔楼都由政府免费提供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居住。韩国新总统李明博在竞选中除推出振兴韩国的"747"计划外,还包括把韩国领入"第二套房"时代,即政府"向每对平民新婚夫妇义务提供一套面积小于83平方米的住宅"。而我省目前住房保障方面不包括大中城市青年人特别是单身青年人的住房问题,这是个严重缺陷。建议将解决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人的住房保障列入深化住房改革的配套措施,由政府来牵头建设"青年廉租公寓",政府可在土地出让、信贷资金等方面给予开发商优惠政策,由开发商承建,但产权属于政府,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出租和管理。除了建设新住房外,还可考虑把一些旧厂房、筒子楼改造成"青年公寓"、"毕业生之家"等,或是将一些居民住宅开辟为针对应届大学生短期廉租房等方式,来缓解毕业生找房难、租房贵的问题。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级技术学校投资建设的"毕业生公寓"受到了社会和毕业生的好评,其成功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