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8-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公务车,一般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组织用于工作、业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各类汽车。公务用车制度为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方便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行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如费用畸高、公车私用、效率低下、超标准超编制配备、驾驶员管理混乱等诸多弊端,破坏了党和国家机关在群众中的形象,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迫切需要对现行公务用车制度进行改革。 为了节约国家财政开支,加强廉政建设,纠正在公务用车配备使用中攀比的倾向,近年来,各地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公务车数量配备、档次标准、实施车贴等方面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本人有意识地作了一些调查,我省目前车辆改革主要采取的是货币分配,按月发放用车补贴的办法。有人欢喜有人忧,褒贬不一。有人说,"车改杜绝了腐败,节约了财政开支",也有人说"车辆改革是新的名正言顺的腐败"等等。 我个人认为,车改是减少财政开支、改变政府机关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抓车改,但从目前江苏的改革方式来看,仍不能令老百姓满意,还存在着多种议论。就拿南京地区来讲,目前至少有"三个不平衡",一是市、县(区)、乡镇(街道)之间不平衡。县(区)改了,而市直机关还没改,将来市(区)改了,省直机关怎么办,同在一个城市生活,为何差别就那么大呢。二是地区之间不平衡。苏南标准高,苏北标准低,苏北还有许多地方改革不起来,财政拿不出钱来,大家就怀疑这车改是否真的节约开支,否则为何改不起来呢。三是干部与职工之间不平衡。处局长与普通职工车贴相差达3-5倍,而且事业单位无论领导还是职工,都不享受车改,在一起工作,甚至干得比公务员还要多,但你却没有一分钱车补,这能服气吗? 网上有人这样评论车改,说,"这样的改革谁得益,起什么作用,只有天知道,他们光这一项收入是一般职工的3--5倍","一辆车年费用达10万元之多(一般车20万元左右,年折旧10%达2万元,护理、保险、过路过桥费年按3万公里计算,要达3万元,一个司机年支出至少5万元),太高了","公务员工作需要配车,没有车就不能工作;其他事业性单位工作人员就坐在办公室工作吗?这是什么理论?","他们的车贴收入有没有交个人所得税呢?" 因此,我建议:车改不能一刀切,应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确定改革方案。 一是公务用车分配货币化。这是主要方式,取消或保留少量公务用车,公务人员(有些地方是主要领导除外)彻底取消公务用车待遇,按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但要考虑到级差不要太大,车改的面要扩大到公益性事业单位。车贴的发放可分为按月发放(以现金的形式随工资发放)、一次性发放、包干使用等形式。 二是公务用车服务市场化。实行"公务用车租用",单位或部门成立车辆管理服务中心,将原有公务用车转为经营性实体,模拟市场经营实行有偿服务。按市场租车计价方式,向部门、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偿用车服务。公务人员需要公务用车时按里程、车型交纳费用。这种改革方式的最大好处是积极稳妥,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原有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又解决了驾驶、后勤人员无法安置的问题。 三是推行"私车公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车辆越来越多。私车公用就是指当公务需要时,由单位指派干部驾驶自备车招待公务,补助标准以二人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费用计算。其优点就是能有效解决派车难、节约经费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等问题,也能达到减少公务用车数量、方便工作的要求,针对目前的公务用车制度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是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化。完善现有的公务用车制度,控制车辆的购置、使用和维修,堵塞公务用车管理中的漏洞。在完全取消公务用车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些地区通过严格控制公务用车购买,规范公务用车使用、维修制度等,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监督和管理。 五是按照实际工作需要,核定补贴标准。公务人员可以有选择多种交通工具的自由,譬如,驾私家车、坐出租车、搭乘公共汽车等,其原则是结余归己,超支不补。只要是因公出车,就是普通公务员也应享受同等的车补;没有因公出车,那怕你是处级以上领导,同样不能享受车补。最大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官民平等。二是节约开支。 公车改革,最难的是改变既得利益者的观念。原来有公车,不仅可以讲排场,而且可以办私事。公车私用财政不再买单了,这等于是一场革命,而且是官员革自己的命,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假如这一步不能坚定地走下去,公务用车将会长期成为一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