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省再次提出沿海开发,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江苏东部经济带崛起的战略构想。无论从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人文条件还是政府效能状况看,将南通打造成苏东崛起的新发展极,促进其实现跨越发展,将有力支撑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苏北和苏中的战略意图。我们建议省委、省政府考虑依托南通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机遇,高目标定位,高起点规划,将其定位于苏东崛起的新发展极: 一、完善基础设施及物流体系,加快苏东资源要素流动。一是加快公路、铁路、江港、海港、空港的建设和整合。支持南通加快公路、铁路、江港、海港、空港的建设和整合,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立体式大交通网络。要加强港口资源的功能整合,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江海港口体系;对南通机场进行改造和重组,开辟国际航线和外贸进出口货运等业务,争取成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组合机场。二是制定苏东物流规划,打造高效物流体系。省委、省政府制定以南通为核心的苏东物流规划,通过基础信息平台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共同构筑综合物流信息系统过程中的各自职责。在区域内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等领域,寻求管理部门、软硬件对策等方面的协调,实现苏东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要素流通的最优化,在提升南通核心辐射地位的同时,推进区域共赢。 二、着力打造"绿色产业"。一是积极引进"绿色项目"。南通要把引进高效、无污染的高科技项目作为调优产业结构、放大产业优势的主攻方向。以"绿色项目"为平台,着力将南通打造成一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朝阳产业集聚区,进而发挥示范效应,向北部沿海辐射,推进整个苏北沿海产业带的形成和结构升级。二是加速产业转轨升级。第一,南通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对化工、造纸、冶金、电力等重污染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做大做强纺织、船舶、电子、化工、机械等大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板块,通过产业链关联带动苏东原材料产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利用南通建筑产业的优势,开展科技研发和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作,加大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的力度,推进传统建筑向节能建筑转化。第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省委、省政府要结合南通优势,给其最灵活、最有竞争力的优惠政策;尽快在南通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软件外包产业基地;制定高于苏南的政策优惠幅度,争取在服务产业外包方面取得突破,赢得后发优势。第三,要积极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利用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有利契机,努力打造包括上游开发、运输、接收港口、管道运输等在内的液化天然气工业体系;借风电项目东风,打造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在风能发电设备、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和节能设备制造领域形成集群优势。第四,要深入发掘海洋资源,发展新型海洋经济。大力发展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临港产业,以及符合绿色消费、具有循环经济特性的滨海旅游业、海水淡化、海风发电等海洋新兴产业。构建新兴的基础产业基地和海洋产业集聚区,形成以洋口港区、吕四港区为中心、沿海中心镇为基础的沿海产业带。积极推进滩涂和浅海的综合开发利用。沿海各中心镇在稳定海洋捕捞业、积极发展滩涂养殖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设施渔业,重点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海洋保健食品和海洋医药产业,成为上海北翼和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海洋开发基地。三是守护 "绿色空间"。要充分利用苏通大桥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开发、整合南通江海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打造独具江海情韵的"博物馆之城",树立"扬子第一港"的品牌形象,使之逐渐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长三角区域的休闲度假胜地。 三、构建"四联动",为南通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一是跨江联动。南通要进一步接受上海和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与辐射,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技术和科研优势,加速提升产业规模和能级,努力实现多方"共赢"。二是江海联动。要切实加强沿江沿海项目和产业布局的分工协作,在港口分类与产业特色上形成互补和合力,使江海岸线开发利用更加平衡、合理。充分利用南通通江达海的优势,加强与苏东各海港的联系协作,形成江海联运的节点,将长江流域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与巨大海洋腹地资源联系起来,成为太平洋西岸重要的物流中心。三是港城联动。沿江、沿海港口的布局规划、临港产业规划和城市布局规划要相互协调,形成良性互动。重点发挥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港口带动临港工业的发展,以临港工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促进港口和临港工业作用的发挥,通过港口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延伸江海产业链,催生产业集群。四是陆海空联动。加快过江大通道、沪通铁路、沿江铁路建设,构筑以新长铁路、宁启铁路、沪通铁路、沿江铁路为干线的铁路网络,加强苏东各港口之间的联系。积极推进南通机场与其他航空公司的合作重组,争取加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网,与上海航空港构建枢纽航线网络。逐步构建畅通有序的内河航运体系,整治通扬运河和通吕运河等主骨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