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绝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教育领域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包括义务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持续上升,我国青少年和儿童受教育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这都令人感到欣喜。 但是成绩面前我们还要看到不足,看到问题,看到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就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我省苏南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地理位置,受上海辐射得风气之先,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发展起来,直至今日不仅苏南的城市就是苏南的农村其发展水平也是大大领先的。如果说苏南城市象欧洲的话,苏南的农村也决不是象"非洲",而是更靠近欧洲一端,至于苏北的农村可能就更靠近非洲的一端了。苏南的一些县级市财政收入动辄几十亿元甚至超过100亿元,而与此同时苏北的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地级市的财政收入还往往不及。苏南的一些乡镇财政收入往往有好几个亿或逾10个亿,远强于苏北的许多县和县级市。 江苏省委和政府这些年采取了很多措施,诸如对口支持、技术转移、财政倾斜以及用苏南的干部充实苏北等等,旨在帮助苏北快速发展,争取缩小南北差距,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南北之间发展层次与潜力方面的差距有日益增大之势,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的日渐扩大又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使我省难以建设和谐社会与实现共同小康。 要想苏北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潜力与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与文化水平,这又必须建立在教育水平的提升基础之上。就在这方面苏南与苏北的差距也在扩大。苏南的经济发展了,实力强大的,不但有能力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教师的工资待遇也可以大大提高,苏北则有相反的表现,这样就形成了非常的一个吸引教师的能力上的梯度或者叫马太效应:有的叫他更有,无的叫他更无。不仅优秀的教师流向苏南,就是相对优秀的教师也有许多流向苏南,导致苏北教师队伍的严重不稳。如果苏北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不够,硬件设施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师资队伍的流失与瓦解,那么很可能就从根本断绝了苏北快速发展,大幅度缩小与苏南差距的可能性了,这是非常可怕的前景。 为此我建议: 1.考虑到要想尽快发展苏北,使苏北有长远的发展潜力,莫过于重视苏北的基础教育,省与地方财政要优先考虑苏北的中小学教育所需经费,包括硬件设施的提高所需、正常的办公与维持费用以及教师的培训提高与保健等。 2.要尽一切努力尽量缩小苏北的教师收入与苏南的教师收入之间的差距。 3.至于历史原因导致的民办教师,符合质量要求的立即转换身份进入事业单位编制,享受第四条所列待遇,其他的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则分流改行。 4.采取全省一盘棋的做法,分期逐步的在全省范围招募研究生与大学生,加以培训,统一进入省事业单位编制,保证较高的工资收入水平(当然应该是动态的随经济发展和全社会经济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其相对收入水平可以定在全省职工人均收入的1.5倍以上,)重点投向苏北农村,并且工作5到10年可以轮换,而留下愿意更长期在苏北执教的则可以保证其收入水平比全省职工人均收入高出更多,从源头上加强和保证苏北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