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农产品贸易量不断增加,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和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趋势日益严重,这不仅直接影响农业自身的发展和产业的安全,同时也对人类健康、生物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不利的影响和潜在的威胁。为此,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的监管和防控已成为在新的情况下亟需研究解决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外来有害生物发生的情况 过去几年,我省在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上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以"假高梁"、"小麦蚀病"、"柑桔溃疡病"、"草坪菟丝子"等有害生物曾在局部地区发生危害,通过采取多种综防措施目前已扑灭或基本扑灭。 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有两种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一)已经发生但仍未扑灭或正在继续发展的有害生物。这些对象包括:①斑潜蝇,目前在蔬菜、瓜类、豆类等作物上均能查见,在较大范围均有分布,发生危害在不同的作物上、不同的年度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局部区域危害严重。②柑桔小实蝇,目前在局部地区有明显发病,主要危害柑桔。③毒麦,主要发生在小麦田,我省历史上曾普遍发生,通过多年的化除措施,目前发生面积已大大缩小,仅在局部区域零星查见。④蔗扁蛾,在不少苗圃、花木市场的苗木上已查见,主要寄主包括发财树、巴西木、散尾葵等,其中发财树上较为普遍。⑤棉花黄萎病,主要发生在沿江棉区,发生面积与严重程度与当年气候条件有关。⑥加拿大一枝黄花,目前发生面在扩大,与上海、浙江交界和沿江区域发生特别严重,由于该恶性杂草具有种子和根茎两性繁殖的特性,故通过近三年来的防除虽有效遏制了迅速扩展蔓延的势头,基本堵截了向农田和绿化带的入侵,但发生面积还比较大,部分原发生区域通过防除仍有复生,新的发生点也仍不断出现。主要发生区域仍然在土地征而未用的开发区,公路两旁、屋前宅后、河岸渠边、小山坡等非耕作区。 (二)暂未查见但已构成传入威胁的或刚风发现的有害生物。①"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象甲"目前已在浙江省较大面积发生,且发生范围呈北移的趋势,目前我省小范围也有"细条病"的发生。②"美国白蛾"、"葡萄根瘤蚜"在我省暂未查见,但在上海地区已局部发现。③"豚草"在我省部分地区已有零星发生。这些检疫性有害生物,随各类产品及繁殖材料或包装材料等传入的可能性极大,尤其在漏检的情况下,将对我省的农林生产构成潜在危险。 二、造成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 (一)造成的危害 外来有害生物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长期性的,有些方面甚至是永久性、毁灭性的,而且任何一种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后,组织扑灭需要化巨大的代价。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1、影响到产业安全。外来有害生物最直接的影响是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不仅大幅度降低产量,而且影响品质,严重的农产品失去使用价值,对稳定和发展种植业产业影响极大,象棉花的黄萎病等。 2、影响到环境安全。有些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以后,由于它具有极强生长优势和竞争能力,打破了原来的生态平衡,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如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花生发生的地区,同类的植物种类就能被淘汰、甚至物种的消失。 3、影响到人类健康。有些外来有害生物不仅影响到农作物和林木花卉的生长,有的还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如人吃了含有毒麦的面粉后可出现头晕、昏迷等症状,红火蚁叮咬人体后可造成身体过敏、严重的休克死亡。 (二)产生的原因 1、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的频度加大。由于对外开放交流的加强,农产品和农作物种子种苗调进调出的跨度和频率大大增加,这就对有害生物的传入与传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会。 2、交通运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种子、种苗和农产品主要是通过邮寄和铁路运输,而现在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新型的物流业已成为主要的运输途径,而对公路运输目前还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的办法。 3、目前还缺少一套在新形势下有效监管和防控有害生物的体制和机制。 三、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防控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多部门密切配合。控制检疫性有害生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下,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具体要把好三个关:一是把好对进境货物及繁殖材料的监管关,从源头上做好对危险生物的堵截和控制。海关和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要严格做好来自于国外和海外货物及交通工具的检验检查和审核,避免危险性物种传入,一旦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对引进物应及时采取措施甚至销毁。对虽未发现危险物种但从疫区引进的任何繁殖材料,应及时与农业部门沟通 ,严格实施隔离、种植措施。二是把好对国内调运货物和繁殖材料的检疫关。铁路、民航、交通物流等部门,应切实按照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加强对委托运输的货物和材料的检查和管理,严格把好检疫证书的审核。农业部门应严格做好对各类植物的产地检疫和繁殖材料的调运检疫和管理,规范做好产地检疫的田间调查、合格证和调运检疫证书的核发,对已报检并进入本市的繁殖材料应实施严格的隔离试种,在确认无检疫性有害生物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准予扩大种植;对已发生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要实施系统普查和监测并全面做好大面积防控技术的指导。三是健全报检制度关。各级基层组织、相关企业和民营企业对需要引进或调出的农业产品及其他繁殖材料必须严格执行主动报检制度,不得漏检或避检。为保证对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高效率运作,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由发改委、农业、进出口检验检疫、海关、财政、经贸、工商、铁路、交通等部门组成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指挥部,负责对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和对本工作的宣传和检查。 2.制订符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要求的地方性植检法规。要以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和国家农业部《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为基本框架,制订符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地方性植物检疫法规、条例,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本市的植物检疫法规体系,提高立法质量,使之成为科学的并与国内市场经济相一致、与国际通行做法相符合的植物检疫法规。 3.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和联动意识。现阶段人们对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的危害性及防控工作的艰巨性还缺乏认识,必须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传媒开展对全社会的知识普及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基层干群、企业、引繁种基地、物流运输、民间贸易、旅游等重点行业的针对性宣传,在全社会树立自觉防范意识、守法意识、参与意识和联动意识,形成主动报检、有序引进、规范执法、统一监管的氛围。 4.认真做好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警。各地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和海关要在把好进境检疫第一道关口的前提下,对具有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趋势的各类材料及其包装物应加强跟踪监测和预警,并及时通报农业部门,以便充分发挥农业部门下属植保植检机构的网络优势,配合开展对各类作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一旦发现及时控制在点发阶段,避免因内外检疫脱节而造成防控工作的被动。 5.组织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协作研究及防控技术的示范和培训。目前已入侵我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较多,并涉及到虫害、病害及草害等类型,需要对其进行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综合治理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施综防技术的多点示范和技术培训,真正把相关知识和技术交给基层和广大从业人员,以点带面及时推向大面积生产。 6.落实专项经费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控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得到各级财政的扶持,建议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普查、监测预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