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8-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中共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江苏的教育整体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但在全省范围之内,教育发展程度却不同步,相对来说,苏南比较发达,而苏北却大大落后。我省总人口约7400万人,其中苏北徐淮盐连和宿迁5市加起来即有3278万人,占全省13个地级市的44 %,几近一半,仅徐州市人口就接近1000万。可以说,苏北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储备库。近几年,苏南企业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专家估计,进入2012年之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将相对稳定,江苏也是一样,因而苏北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于整个江苏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苏北教育发展水平的落后,不仅影响到当地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同时也势必影响到全省教育的均衡发展,影响到全省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苏北教育的落后表现在:(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学生辍学率比较高;(二)高考升学率在全省处于末位,宿迁和徐州一直在最后两名位置徘徊;(三)与此相对应,未升入高中以及高考淘汰的青年劳动力受培训程度低,输出到苏南的劳动力有些难以承担基本的技术性工作;(四)教师待遇偏低,优秀教师流入苏南和外地,本地区教育质量受到影响;(五)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水平很低,这也是造成上述状况的源头性因素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我省教育均衡发展,为江苏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力资源,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对苏北教育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1、由省财政对苏北教育进行更多的投入,稳定苏北的优秀教师资源;2、对农村因家庭贫困而无法完成高中阶段学业的学生进行资金补助,帮助他们完成高中阶段教育以及为以后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的学习。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苏北适龄青年的职业技术培训。要特别加强对确实因种种经济原因而无法通过高考途径升入高等学府深造的青年的职业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尽管这几年来省政府一直在扶持苏北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但对于苏北庞大的待业人口来说,仍有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空间的必要。省政府应结合苏北各市地方特点,扶持就业前景比较好的职业教育机构,如在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组建徐州生物工程技术学院,为本地和全省的制药等涉及生物工程的企业提供人才。 三、采取省市共建或省内高校和企业援建的方式支持苏北各市组建适应当地企事业发展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徐州工程学院,发展势头良好,但进一步发展则需要省政府或省内高校从资金到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全省高校援建宿迁学院的经验也可在苏北其他各市推广。 四、省教育主管部门帮助苏北修订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导向,重新确立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也许正是认识到自己的落后,苏北的中小学"赶超意识"很强,在义务教育阶段把中考、月考成绩当作衡量教师水平和学校成绩的指标,造成教育的粗放式发展,实际效率很低,其消极影响甚至持续到考入大学的青年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就是影响到我省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因而改变教育发展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兴办义务教育,是苏北各市需要解决的问题,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至关重要。 省委省政府正在制定振兴苏北老工业基地的计划,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无疑首先需要"软件"--教育方面的大力支撑。苏北对全省的贡献,需要从内在驱动力输出--教育优先发展方面做起。苏北地区广大的农村人口,如果得不到优质的教育,有可能成为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负,反之,如果苏北的教育发展能够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尽快缩短与苏南教育发展的差距,则苏北数千万人口将会真正成为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储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