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8-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淮安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流域下游,全市10072平方公里,耕地590.46万亩,80%面积土地在设计防洪水位线以下。境内的洪泽湖承接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公里来水,调蓄后经淮河入江水道入长江、淮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在淮沂洪水不遭遇情况下分淮入沂经新沂河入海。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淮安是一个"洪水走廊",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 经过连续多年的治理,特别是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等流域性行洪河道使用,淮河流域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大提高,每年入江水道都要投入使用,2003年、2007年遭遇1954年以来最大两次洪水,又分别启用了淮河入海水道,保障了淮河下游及里下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由于两个行洪河道的使用,切断了沿线地区原有的排涝出路,使沿线的洪泽、金湖、盱眙、楚州、清浦五县(区)内涝失去自排能力,极易遭受外洪内涝双重夹击,其中2003年、2007年因此受淹面积分别达95.19万亩、73.68万亩。为减轻洪涝灾害损失,沿线五县(区)及时架设临时线路,开足排涝泵站全力排水,保证了沿线涝水排除,同时因投入各类排涝泵站,增加了沿线排涝电费,2003年-2006年分别为2221.7万元、522万元、615.5万元、846.5万元。2003年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免除了排涝电费,其后发生的排涝电费均由沿线地区财政和群众共同负担。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仅次于1954年以来的历史第二大洪水,沿线县(区)排涝电费增加到1560.7万元,国家及省虽下达了部分特大防汛经费补助,但淮安财政困难,救灾经费紧张,沿线县(区)财政大多为"吃饭"财政,无力支付这笔大额的费用,目前尚有近800万元电费无法解决,必然将加重沿线群众负担,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建议省政府加大因淮河入江水道、入海水道行洪增加的排涝电费补助,制定抗洪排涝电费优惠政策,减轻地方财政和群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