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再生资源产业已成为全球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由于全球资源供应日趋紧张,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引导资金投入,鼓励研究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20世纪末,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规模为2500亿美元,本世纪初已增至600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可达1.8万亿美元。在未来30年内,再生资源产业为全球提供的原料将由目前占原料总量的30%提高到80%左右,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提供3亿以上就业岗位,将形成"有多少旧就再生多少新"、"天下无废物"的循环经济、循环社会与循环世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总结、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党中央提出的"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的指导下,在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和总结国内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和地区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较快。目前,全国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回收加工厂3000多个,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十五"期间回收的再生资源总量为4亿吨,年平均回收量在80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率在12%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值超过6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了20%。 江苏是经济大省,又是资源小省,资源和环境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江苏省十分重视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在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再生资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用领域逐步拓宽、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登记备案的各类回收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有17000多家,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及区域性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等集散市场,再生资源已成为资源供给的重要渠道之一,集群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全省已涌现出一大批综合利用产值和利润占企业的总产值、利润过半的先进企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再生资源利用加工产值大约为800亿元左右,就业人数达10万人之多。 实践表明,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可以有效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可以有效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是一条可以用最小资源代价,取得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发展之路。 但是,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面临不少问题。 一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目前,全国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3000亿元左右,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国的回收利用率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2003年,我国废钢铁利用率占钢铁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7%;我国再生铝产量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我国轮胎翻新率仅占新胎产量的4%,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0%。我国大量报废家用电器、电脑等电子废弃物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回收利用,资源流失严重。据测算2006年我国将报废小型二次电池约为35.6亿只,总重量约达9万吨,其中含金属镍1.5万吨、钴2500吨、镉1万吨及其它金属等,而这些电池的回收率目前不到2%。 二是产业管理有序性不足。在计划经济时期以供销社和物资系统建立的物资回收公司和金属回收公司是再生资源产业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再生资源的经营逐渐放开,民营企业不断介入废旧物资的回收,形成相当规模的个体私人回收大军。由于产业管理转型不到位,经济效益多元化,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自发性、无序性等弊端。管理多头化,产业组织形式松散,社会回收、流通环节存在一定混乱,出现了收脏、销脏与虚开增值税发票等不法行为,有些地区甚至因此造成一些社会治安问题。 三是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再生资源企业基本上都是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自发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多数企业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多数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比较落后,整个产业处于小、乱、散的状态;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管理先进的规范化企业相当少,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包括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企业仍然存在;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弱。 再生资源产业内部的科技开发动力和投入不足。由于分类再生资源的区域聚集量小、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以及信息渠道不畅等原因,资源再生方面的科研成果真正能够转化实施、形成规模化生产的成果很少。 四是无害化处理环节缺失。物质循环转化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资源再生利用过程必然有无法利用的废弃物产生。完善的再生资源产业链应由回收、利用、处理三个环节构成。长期以来,再生资源产业对废弃物的最终处理环节普遍不重视,一些资源再生个体和企业缺乏环境意识,为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环境负外部性。无害化处理环节缺失,已经成为今后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障碍。二次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近年来,媒体时有反映,应该警醒。 五是产业规范化程度较低。我国尚未建立针对整个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相应的回收从业准入、市场准入规则和技术标准也未颁布实施,给再生资源的分类、鉴别、贸易和利用带来困难。同时,对再生资源产业缺乏长期稳定的扶持政策。原生资源的价格偏低,使再生资源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缺少生态设计,给回收利用带来困难。 大力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确立率先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战略 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资源再生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级政府都要把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为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制度、资金和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尤其是要建立自觉利用再生品、愿意承担一部分废旧物资加工利用成本的意识,为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尽快出台加快我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2.实施政府奖励与优惠政策 加大对资源再生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相关技术、产业、税收、信贷、外贸政策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倾斜,如支持一些经营好、符合上市条件的资源再生企业上市,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处理中心、再生资源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示范项目,优先安排技改投资并给予财政贴息。设立资源再生产业研发基金,强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建立和扩展再生资源财政援助和专项基金,利用低息贷款、债券、新产品研发和展示费用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再生资源企业。 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税收返还政策,减免再生资源产业各个环节的税费。对在新产品所用材料中采用再生材料达到一定比例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加大财政对再生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3.支持技术研发和传播 政府应激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提高技术水平,为再生资源长期发展注入持久活力。要增加对再生资源技术研发和理论研究的资助,促进企业与包装、材料和商业类院校及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合作,免费提供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研发的技术,某些迫切需要的技术,可以由政府购买后予以推广。建立再生资源产业技术体系,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发挥产业聚集经济效应。减少废旧物资拆解加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企业生产中的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发挥产业的聚集经济效应。采取专业和综合产业园区以及生态工业园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大量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承接上游企业废弃物的再加工,又为下游企业提供再生原材料,使产业发展取得良好的聚集经济效益。 4.积极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网点、交易市场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建立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的点多面广和服务功能齐全的回收网络,形成回收和集中加工预处理为主体、为工业生产提供合格再生原料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同时推动建立设施先进、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及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处理中心,以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节约资源,物尽其用。 按照废物回收、拆解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三大系统,建立起社会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行业组织的作用。建立便捷的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各类废旧物品方面的信息;促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发挥社区服务组织在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定期与社会服务组织签订环境维护与废弃物回收合同。 5.创新与理顺产业管理体制 一是要解决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再生资源产业涉及诸多行业、多个部门,为切实加强对再生资源产业的统一协调和管理,建议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经贸委、公案、工商、环保、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等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以便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当前应尽快组织相关方面的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江苏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升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水平。要加快编制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要发挥行业组织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功能,协调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再生资源行业的管理。 同时,发挥社团和地方公共团体在产业政策实施中的作用,促进负责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及产业政策的宣传和产业技术人才的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