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8-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乡村医生是最基层的农村卫技人员,在中国历史上,为农村卫生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实现"江苏省农民健康工程"规划的目标,全省急需造就一支在新形势下担当此重任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当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全面落实"六位一体"功能、促进农村卫生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三化"问题严重(年龄老化、学历低化、知识老化)、农村卫技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毕业生引进困难。 1.年龄老化 在我省部分市的执业乡医中,若按国家有关至50岁需退休的规定,则超过退休年龄仍在岗"超龄服役"的人员占总数的55%以上,到2010年,则将有75%的人员超过退休年龄。故农村社区卫生队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现象异常严重。除去招生困难的因素外,造成现有队伍老龄化的原因主要为;一是"不敢退"。有的镇引不进具有国家规定资质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为了完成卫生服务任务,只能将到龄乡医留用。二是"不肯退",有的乡医因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个人福利待遇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旦不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福利待遇就太差,故想方设法要留,不愿退出。 2.学历低化及知识老化 据调查,乡医学历普遍低下,初中及以下占71.35%,高中占18.48%(合计89.8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79%。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仅占总数的4.5%。部分社区医生(职工中专或函授取得学历)虽然有报考执业(服输理)医师的资格,但由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基础较差,几次考试均未通过后已基本失去信心。现按照上级要求,在日常医疗卫生服务工程中,已实行信息化管理。但调查发殃,乡医中懂得操作者寥寥无机。学历低、职称低、水平差,使得乡医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十分微弱。 3.收入偏低 从政策层面看,由于我省大部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仍是"村办镇管"的传统模式,机构性质不明、人员性质不清,较难从政策上明确社区医生的待遇。现工资由乡考核发放的人员占总数的97%;从实际情况看,由于乡医收入中约有40%-50%来自业务收入提成,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辐射范围、医疗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就诊人数较少,医疗业务收入较低,导致乡医总收入偏低。在调查中还发现,某些站的药占比已高达96%,这无疑与社区卫生服务解决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但尽管如此,乡医收入总体远低于镇公立医疗机构同类人员待遇。在养老保险方面,各地险种不一,很少有地方交纳五金,绝大多数交纳一金和二金。 4.进员困难和缺员严重 由于以上多种原因,造成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很难招聘到有正规学历的卫技人员。近年来,大部分中心和站只招收到2-3名大中专毕业生。有的乡镇在近十年没有招聘到一名大中专毕业生。其他县市区招聘到的毕业生也以外地生源为主(尤以安徽籍居多),但由于无编制、待遇低、语言沟通困难等问题,他们无法安心在农村服务,跳槽现象十分普遍。如今,各市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员困难的现象与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每年高学历卫生人才应聘拥挤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根据我省社区卫生服务"十一五"规划,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应配备社区卫技人员不少于4人。而今,大部分的地区均因进员困难造成缺员现象严重。为不断提高农村卫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经常性组织各级各类业务培训,但中心(站)越来越难选派人员外出培训进修。如今,因缺员造成的严重工学矛盾已使省厅各类农村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计划在各农村卫生机构很难得到落实。 二、建议 WHO官员曾高度肯定中国用极少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基本卫生保健,是世界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典范。而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人员--乡村医生,功不可没。如今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如何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益,为农村的劳动生产力提供优质高效、价廉便捷、综合性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是政府推行"健康公平"政策的切入点。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和各项政策,把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政府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村卫生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从关注性的高度,细化上级的各项政策。 1.明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性质 镇村卫生机构(中心与站)之间的关系应进一步明确。由于站的人财物不归中心所有,故中心和站的一体化管理中有不少政策缺失的真空现象,实际运行中出现许多尴尬局面。如,因中心与站的财政投入渠道之一,造成双方间因趋利性引发的矛盾突出,中心与站之间的双向转诊困难,不利于老百姓寻求到最佳健康服务;受现有一体化管理规定的影响,村镇投资已逐年减少,不利于站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明晰中心的主体地位与站的下设机构地位,将站的人财物纳入中心的统一管理,即站人员由中心派出,工资由中心发放,药品由中心配送,收入全部上交中心,真正发挥一体化管理功效。 2.解决农村卫技人员编制 核编进中心。现有乡镇卫生院的编制是在八十年代初核定的,与如今苏南等地常住人口、外来和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引起的超负荷卫生服务工作量以及与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任务与模式极不相符。因此,建议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中人力资源的配置要求,重新核定医务人员编制,再按中心和站一体化管理的规定,由中心调配人员到各站工作。此外核定的编制应定向设置到站,编制不跟人,按岗定编用人。 借鉴乡村教师进编模式。对乡医编制问题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模式。即对现有的村级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实行考核进编,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办理事业养老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对新进人员则严格按照市人事部门规定的有关程序予以招聘录用。 3.定向培养农村卫技人员 教育和卫生部门要积极探索社区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要依托卫生高等院校,开设面向农村的社区医师、社区护士专业。为建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卫技队伍,卫生高职院应降低入学门槛,分数线放低,并招收本地生源,定向培养服务农村的社区卫技人员。 4.加强在岗农村卫技人员培训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与全科医学理念差距较大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继续着重抓四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二是大力开展在岗人员的转岗培训;三是高度重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省应建设几个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具有优质服务水准的社区卫生学科带头人。四是积极开展城市医院医生到社区到农村实践锻炼一年的工作。 5.探索农村卫技职称晋升新模式 人事和卫生部门应针对社区基层卫技人员的学历和知识现状,尤其是针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目标和任务,研究可行性考核标准,探索新型的职称晋升模式,放宽村医报考执业(助理)医师的政策条件。对农村卫技人员,能够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功扎实,能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并基本完成农村公共卫生任务的,就可以晋升职称。在英语、论文和计算机考试方面应放低标准,降低门槛。 6.明晰各级财政投入比例 为切实保障农村卫生工作者的利益,让农村广大老百姓公平地享受改革成果,更多地感受发展带来的实惠,建议省有关部门应明文规定各级财政对农村卫生工作者工资待遇和培训学习方面的投入比例。 总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有赖于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支持性政策。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强化基层,坚持为民惠民,从根本上为农村卫技人员的成长培育健康的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保障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长期稳定的发展和社会职能的实现,才能真正为农民健康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智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