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8-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灌河位于连云港市东南,距连云港港仅24海里,全长77.5公里,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和苏北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黄金入海通道,内可经盐河、京杭大运河达淮河、长江,外可直通黄海、东海等海域,具备海河联运、江河联运的良好集疏运条件。灌河沿线可建万吨级码头30个,5000吨级码头20个、3000吨级码头50个。加快灌河开发将对灌河流域乃至苏北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开发工作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需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帮助予以解决。 一、加快灌河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灌河开发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灌河流域面积大约8000平方公里。约1000万人,涉及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四市10个县区,开发灌河水运资源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运运能大、成本低、污染小的优点,降低企业的原材料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灌河经济带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苏北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灌河开发有利于解决连云港港口的集疏运问题。加快作为连云港港口内河主通道的灌河航运资源的开发,必将带动连云港港口及辅助港口协调发展,可有效整合港口资源,解决好集疏运问题,更好地发挥港口经济的整体优势和辐射作用,推动连云港的经济振兴。 (三)加快灌河开发有利于连云港地区形式立体交通框架。通过综合开发建设灌南堆沟港、整合灌河流域货物流向,可以发挥灌河口港区的分流港作用,弥补连云港内陆地区水运不畅,也可以形成以连云港为中心的港口群体,带动沿海工业的发展,可以形成以连云港为中心,通联世界的海河水陆运输体系。 二、灌河开发现状 2005年11月,灌南县人民政府与省苏北办联合举办了首届灌河发展论坛,邀请国内长期研究灌河发展的权威专家、著名学者及省领导、灌澡流域四市十县的领导对灌河及沿河产业带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了大量宝贵的参考资料,拉开了灌河开发的序幕。2006年7月,灌南县政府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注册资金5000万元成立江苏灌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借助大集团信息、资金优势联袂开发灌河。2007年,灌南县又重新整合资源,明确产业定位,实施建设了化工产业园区、船舶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加工区、临港大工业区和现代物流区等五个产业集中区和堆沟新城、长茂新区两个10万人的新城,重点发展船舶制造、港口物流、冶金、化工等临港产业,灌河岸线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助推灌河开发,灌南县还在灌河半岛内兴建新港大道、35公里滨河大道等道路,与已经建成的沿海高速及正在规划建设的沿海铁路、242省道,形成高速、国道、省道、铁路、水运等纵横交错的灌河半岛立体交通网络,为灌河开发提供交通保障。 三、灌河开发的制约因素 目前影响灌河开发的最大障碍是灌河口拦门沙问题。灌河口外长6千米,水深不足3.5米,随着船舶工业园和物流园的快速推进,灌河口万吨级船舶不能乘潮进出,严重限制了灌河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灌河口拦门沙一旦得到治理,5万吨级重载船舶将畅通无阻,船舶修造能力将由目前的7万吨级跃升到20万吨,灌河将凸显黄金岸 线的资源优势,迅速带动灌河临港产业积聚壮大和苏北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崛起苏北沿海普高地,也势必成为连云港"一体两翼"的坚强"南翼"。 四、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将拦门沙治理纳入全省开发总盘子解决治理资金问题。经专家论证,根据灌河水流运行规律,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及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提出开通航道单导堤拦沙导流结合疏竣的整治方案,并确保拦门沙整治后,多年保持良好的航运条件。恳请省政府将灌河开发纳入江苏沿海开发总体战略规划,积极向国家争取或直接投入资金,解决灌河拦门沙治理的经费投入问题。 二是建议将拦门沙治理列入科技攻关项目,解决治理技术难题。建议省政府组织科技厅、水利厅等相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将拦门沙治理列入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成立领导小且及专家顾问组,专题研究拦门沙治理的实施计划和技术方案,为灌河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三是建议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和办事机构,解决拦门沙治理的机制问题。灌河涉及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四市10个县区,流域面积广,为发挥灌河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灌南、灌云、响水等县在调研、规划等方面都作了大量重复的工作,浪费了人力、物力。建议省进而成立灌河开发领导小组,由省领导牵头,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逐步理顺灌河开发体制,解决灌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形成拦门沙治理和灌河开发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