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8-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慈善事业体现了人们的爱心与良知。依权威部门的统计,中国每年募捐到的善款不到100亿人民币,不到全国GDP的0.1%,2005年民政部门接收善款29亿元,民间慈善机构募集30余亿元,仅占当年18万亿GDP的0.02%,而同类数据美国的比例为2.17%,英国为0.88%。美、日等发达国家慈善捐赠80%来自民间,目前中国每年获得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富豪,10%来自平民百姓。作为"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中国的慈善事业现状非常不理想。 其实,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慈善事业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即由于信任的问题,社会成员的参与度很低。这既是目前现状的症结,也是以后发展的潜力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缺乏正面宣传,不实抄做泛滥。正确的宣传不够,社会上对慈善事业包含功能、筹集、管理等诸方面缺乏必要的了解,可以说其社会认知度不高,形成了发展的局限性。少部分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不负责的肆意抄做,使本就缺乏民众信任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大大降低了民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 二、筹资方式落后,目前筹资方式主要依赖政府开展活动、社会临时零星捐助以及常规的筹资手段,没有形成与市场化及地区特点相匹配的体系,导致发展的迟缓。 三、屡见不鲜的临时性和突击性的问题。中国的慈善事业中,往往是针对某个个案开展筹资活动,这就使得慈善事业具有太浓厚的临时性及突击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以说谈及健康发展还为时尚早。 四、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对企业缺乏吸引力。对慈善捐赠免税是国外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而我国税法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的额度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全额抵扣的捐赠项目更是非常有限,对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缺乏吸引力,成为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五、缺乏把慈善资源整合使用的制度和规范。制度和规范的缺失,成为了阳光操作的阻碍,大大影响了民众的信任感。有专家表示:整个社会对慈善机构公信力都存在质疑,慈善机构的组织建设不够严密、慈善机构运作不够透明都是造成公众不信任的原因。确实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善款如何使用,信任谈何而来。然而缺乏民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只能举步唯艰、止步不前。就难以做大。多头募捐的方式,容易引起民众的厌烦情绪,打击民众的参与热情。资源使用的不统一,往往会出现慈善资源过度集中在部分需要帮助群体之内,造成资源的重复以及分配的不合理。 为此,建议: 一、改善宣传工作,体现引导作用。加强自身宣传,让民众了解慈善事业的相关信息,改善目前社会认知不足的现状;加强正面宣传,包括先进事迹的宣传,提高整个社会的慈善意识和道德水准,提升民众的认可度,为引导社会的广泛参与夯实基础;公布资助信息,通过新闻媒体等方式向社会宣传联络,求得资助;整治不实、虚假抄做,依靠真实的报道驳斥虚假的内容以及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提高民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感。 二、以市场及地区实际为指导,探索募捐方式多元化。慈善组织的重要基本任务是开展慈善募捐活动,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慈善募捐活动除具有公众化的性质外,还要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慈善组织筹集资金应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民众慈善意识的增强,开展经常性的慈善捐助活动,即以长效建设替代临时和突击模式,特别应注重主体社会成员的作用。 三、建立科学的发展体系及严格的管理体系,保障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应设立类似"政府投入形成启动,企业资助作为发展,民众支持落实维护"的发展模式,解决慈善事业发展的持续问题。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慈善机构募集善款的重要目的是资助慈善项目,为此应该实行一整套计划性、程序化审批手续。根据需要,制定计划方案,并按照方案,对立项、审批、实施、验收、评估、审计等环节,一律实行程序化。同样,对于受赠人审核也遵循严格的管理理念。   四、完善检查体系。引入第三方审查机制,通过审计部门认真审核每年慈善资金的使用情况,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工作报告、财务审计报告以及资助对象的相关信息等,特别是利用网络的便捷作用,将相关信息及时公布在网络,方便资助人及时了解自己捐助金额的使用情况以及民众获取信息。通过完善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监督体系,畅通社会监督的举报渠道,保障慈善事业的阳光操作。 五、整合慈善资源,协调使用。在捐款上,应注重慈善组织的引导作用,特别是积极参与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个案,以慈善组织的名义设立专门账户,管理捐款的使用,对资助对象提供专款专用的帮助,同时对于剩余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整合慈善资源,强化慈善资源的统筹管理,逐步建立纵横连网、覆盖城乡、方便快捷、公开透明的慈善捐助、扶助体系,推动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六、提高免税率,吸引企业力量的参与。税收体制对企业积极参加慈善捐赠氛围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根据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慈善捐赠的免税率,增大以慈善捐助的方式回报社会对企业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