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8-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淮海经济区跨苏鲁豫皖四省,由20个成员市于1986年3月在江苏省徐州市成立。区域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亿。淮海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连南融北、承东启西的战略"脐眼"地位。 淮海经济区二十年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因基础较差、实力较弱、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与我国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例如,在总量上淮海经济区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7.4%,人均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东部发达地区的30%。而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20.2%,环渤海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2%。夹在中间位置的淮海经济区本应受到两个发达经济板块的经济辐射,然而实际上却成了两个发达经济板块的"断裂带"。 究其原因,除因淮海经济区成员分别处在四个省区,不好开展协调以及本区域成员历史基础较差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区内极化作用不明显。一般而言,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极,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以大都市为核心和主要增长极、以城市密集分布、全面互动为主要依托的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将非常明显。例如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都是东部几大区域的"领头羊"。淮海经济区则缺少这样的区域经济龙头城市。从淮海经济区看,一方面区内城市数量虽然可观,但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另一方面城市之间为了争夺区域内的核心地位,往往会出现恶性竞争,对区域内部资源整合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建立龙头城市,通过中心城市的崛起,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繁荣。纵观整个淮海地区,只有徐州无论是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潜在的成为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发动机"的实力。 为此建议如下: 1.省政府加大对徐州的支持力度 并帮助尽快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发展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与国家的区域政策密切相关的。我国区域政策的倾斜主要是由南向北、从东向西,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珠三角到90年代的浦东开发开放,再从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到2003年的东北振兴战略等,这些政策一出,就吸引了全球目光,投资接踵而至。但国家的区域政策目前还没有倾斜到淮海经济区,使得淮海经济区成为"盲区"。建议省政府以将徐州打造成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给予重点支持,并帮助尽快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2.将徐州纳入淮海经济区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以指导城市发展。 省政府在对徐州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方面,应站在淮海经济区、全国乃至国际化的更高层次上分析徐州的发展。加强对淮海经济区的整体调研,进一步明确徐州在区域中的功能定位,制定层级合理、功能清晰、分工协作的城市发展规划以指导城市发展。 3. 建立区域沟通机制,使得徐州成为整个淮海区的交通中心和信息调控中心。 从2001年开始,一大批知名商业机构如国外零售业巨头家乐福、沃尔玛已抢滩徐州商业市场。国内零售商苏宁、五星、金鹰也已跟进,徐州商业圈迅速放大为淮海经济区内的商业龙头,徐州城市中心CBD商务功能已雏形显现,徐州初步具备了成为淮海经济区商业和信息处理中心的能力。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利用徐州优越的交通和经济区位,协调区内各成员间的经济往来,使徐州成为整个淮海区的交通中心和信息调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