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8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8-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我国有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多万,其中超过一半的儿童留在家乡。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难题 据对全省著名的"建筑之乡"金坛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专项调查显示,金坛有6万余名建筑工人在北京、上海等地务工。他们常年流动在外,无法关注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调查发现,这些留守孩子在农村老家或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他们往往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情感脆弱等心理病症,甚至逃学厌学、自暴自弃,沾染上不良习惯。具体表现如下: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值过低,把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是文盲比例较高,加之忙于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孤僻。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孩子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孤僻。另外,监护人对孩子过分溺爱或管不了、不会管,无形中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逆反霸道等不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有媒体做过调查,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产生忧虑,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他们因为没有父母的关心而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造成长期压力过大,容易形成畸形心理。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许多留守孩子在家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受伤害事件常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亟待引起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建议 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我们建议: 1. 各地党政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认真实施"蓝天教育计划",并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成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2. 加强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建议成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协调机构。"留守儿童"所在地政府要把"留守儿童"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广泛开展"代理妈妈"、"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民政救助等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发挥各级关工委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发挥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3. 加快推进寄宿制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寄宿制学校可以兼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安全,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困难留守儿童给予适当补助,以保证正常学习和生活;支持创办民工子弟学校,使在城市中能够稳定地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将留守儿童带到城市上学,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4.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对留守儿童的正确教育。社会各方面应针对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宣传普及家教知识,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实行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间互动与联动,共同关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外出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同时定期对监护队伍开展家教培训和咨询,传授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5.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疏导体系。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农村中小学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疏导台,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疏导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帮扶,监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消除不正确的仇富心理等,怀有感恩之心和拼搏奋斗之意。通过勤奋的学习和各方面的素质的完善来创造美好的生活。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