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我省早已进入老龄化地区。特别是近十余来我省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并呈高龄化发展。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社会的老龄化需求已成为整个社会需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政治、文化消费、医院、交通、社会文明共享等诸多方面,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省养老的现状是:首先,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老年人大都居住在家中,由子女照顾老人的依食住行,这种养老模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的改变,计划生育的推行,我省的家庭结构日益趋于小型化,"四二一"家庭增多、"空巢"家庭显著增加,同时随着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子女照顾老人时间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基础变得日益脆弱。其次,机构养老尚待进一步发展与规范。近几年,康复院、养老院、敬老院等不同性质的机构养老院有较显著的增加,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因素及目前养老院本身存在的不足,很多人对养老福利机构的承办动机、服务质量、信誉等心存疑虑,大部分人处于观望状态,愿意进养老院的为数不多(天津南开区老龄委和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显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占85.3%,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占14.7%。这个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目前我国老人们社会养老态度与需求状况)。 老人的生活料理和心理需求也的确是目前对社会和家庭产生影响的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十七大报告把"老有所养"确立为改善民生的指导性目标之一,也充分体现了党对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当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时,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必须与我省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新型的社会结构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的管理重心不断下移,企事业单位的社会性功能逐步弱化,社区的地位不断上升。我省社区服务发展迅速,社区功能比较齐全,同时社区服务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社区服务的兴起为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提供了条件。老年人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中度过,在这里他们可享受到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也符合他们不愿脱离习惯环境的心理特点和生活需求,与离家去养老院养老相比社区养老更被老人及其亲属接受;其次社区养老能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成本低,既适合老年人的经济承受力,又可减轻政府和企业负担,具有便利性、普及性、自给性、共享性等许多优势。可见社区养老模式是现阶段值得推广的社会养老服务措施。 社区养老在我国尚未广泛推行。分析我省在社区养老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足,如:1)人们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和了解不够;2)社区养老福利事业的公建配套设施滞后;3)社区养老专业服务人员缺乏;4)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种类不够不能满足需求等。 为了进一步健全我省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推广社区养老模式、推进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的进程,特提出以下建议: 1.宣传社区照顾服务理念,弘扬传统的尊老敬老美德。尊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突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中,更应该弘扬这种传统。在中小学教育中就应该注意培育这种美德;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弘扬这种风尚,真正做到重视老龄者的心理需求。要加大对社区照顾的宣传力度,树立典型,大力推广社区照顾的服务理念和专业工作方法,加强人们对实施社区照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社区养老意识,提高居民对社区养老的参与率。 2.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完备的为老服务机制。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方法、组织形式和工程理念对于刚刚开始起步的社区工作来说,都是全新的,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社区照顾体系,应该有一系列完备的工作机制。建议建立"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五大网络和两项制度"。一个平台是指建立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的信息平台;一支队伍是指社区志愿者队伍;两大网络是指社区老人医疗服务网络和社区老人帮困救助及家政服务网络;两项制度则指对老人的定期问候制度和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制度。 3.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探索多渠道为老服务模式。政府应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通过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医疗救助制度等来完善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同时坚持政府组织与社区群众自发组织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多渠道为老服务模式。一方面加强为老服务机构(包括政府办和社会办的养老机构)的建设,另一方面尝试在社区建立由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工作者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社区志愿者为基础):1)建立以区、街道、社居委三级为框架的社区服务体系,为社区提供信息咨询、为老年人及老年照料者提供互助、培训等服务;2)建立社区成员自发组织的服务网络,老年健康者互助组织、社区成员自发组织(如"万家帮"、"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充分发挥健康老人和社区成员的作用。对于这些为老服务机构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在政策上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4.规范为老服务各项措施,培训专业的为老服务人员。我国社区养老专业化社会工作人员非常衡缺,社区养老的专业性不高,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也寥寥无几,我省亦然。因此要积极培训专业的为老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对社居委工作人员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职业培训,必要时应实施社区服务工作者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建立社区服务职称系列,明确评审条件。培训市场可多元化,但从业标准应规范统一,且从业人员应具备老年心理学、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照料等的基本知识。服务各项的开设应以老年人的需求为标准,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如为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家庭生活照料等上门服务,设立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基础性服务,还可以借鉴上海以及我省这方面工作做的比较好的苏州等城市的经验,在社区设立经营老人用餐食堂为社区老人提供便利的饮食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