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在我国则还是新生事物。它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处理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适合于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的处理,是最适合我们国情、省情的污水处理方式。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我省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尚未成为普遍实践。我们建议,对于这项技术应尽早取得经验,进行大面积推广。 当前推广人工湿地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推广应用缓慢。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就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在欧美、日本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发达国家普遍鼓励和扶持这方面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有些国家更是采用了立法的形式来推动(如德国)。相比之下,我们对此还不够重视。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这方面研究与应用,我省于2002年开始利用人工湿地技术进行污水处理。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工作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没有统一规划、没有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没有政策引导鼓励的"三没有"状态。 二、在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缺乏技术指导与规范。 从一些地方人工湿地技术应用情况看,在湿地工艺类型的选择上,随意性比较大;在设计建造中,对布水方式、填料选择、植物体选择,以及墙体构建、防水层建设上,都有待规范。在具体施工中和后期管护环节,需要更多的技术指导。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对现有人工湿地的设计、建造、运行、维护等过程的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和整理,以及对长期运行系统的数据的可靠积累。数据和参考经验的缺乏对科学决策和合理设计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还没有在技术上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湿地基质堵塞问题,污泥和水生植物造成的臭味、蚊蝇问题,建成之后运行调整难问题,对周围土壤渗透的影响等等。科研院所、专家的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整体性和系统性较差,特别是在应用研究方面研讨交流少,公开共享信息少。这也阻碍了社会普遍了解和主动应用这项技术。 四、运行管理体制不完善。 人工湿地建成后,其后续维护管理,如几年一次更换填料,水生植物病虫害防治和收割,防洪等,需要人财物力保障,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建立。通常建成的人工湿地直接交由乡镇、村组管理,往往责任无法落实,经费无法保证,技术能力不足,建成的污水处理工程反倒成为包袱。 为此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有关部门应该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确立"提高认知程度,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科研攻关,积极推广应用"的指导思想。建议省、市、县各级成立人工湿地建设领导机构或组织,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将推广人工湿地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工作列入政府考核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及科研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定期研讨,加强信息交流。 二、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稳步推进。 首先,应对我省利用人工湿地治理污水进行合理规划。根据我省各地区地形、气候、植物分布的不同状况,因地制宜,设计若干种人工湿地工艺类型,供我省各地决策参考。 其次,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扶持政策,对于乡镇、村组建设每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按照污水处理能力大小予以相应财政奖励或补贴,对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予以税收抵扣减免照顾。 第三,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建议我省整合支农、环保、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投入;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发动,动员农民群众积极筹工投劳;通过公益慈善组织及"光彩事业"等活动,引导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开展企业与镇村环保挂钩帮扶活动。相关科技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 三、积累数据,取得经验,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行管理。 有关部门应对已建成使用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和完善我省人工湿地数据库,丰富数据库内不同地域、类型、用途的人工湿地系统设计运行等数据;同时,结合处理效果,对不同类型、不同工艺路线的人工湿地技术的可行性作出总体评价和科学规范,为该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决策参考。根据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制订《江苏省人工湿地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规范》。 四、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支持。 结合我省省情,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加强应用技术研究;积极探索人工湿地技术与其他污水处理方式的衔接应用,检查总结现有人工湿地设计、建设、运行中存在的关键技术性问题,组织科研攻关;加强人工湿地对工业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拓展人工湿地环保应用的领域。加强对施工、维护、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农技部门针对人工湿地的水生植物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应给予长期的技术支持。 五、加强管理,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为使建成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能够长期发挥作用,需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如采用"三零"方案,即污水生态化处理系统解决方案,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设计人工绿地构成微生物、植物、动物的生物链来净化污水,所用能耗以太阳能、生物能、重力能为主,主要流程为"生活污水--沉淀--厌氧处理--生态绿地处理--中水回用",以达到"污水零排放、政府零投资、运营零费用"的目标。亦可探索多样化的人工湿地水务经营方式,以水循环使用、植物收益、美化环境的效益抵消运营成本,由多个受益方分担投资和管理费用,达到低成本运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