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9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9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9-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建筑设计和质量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从很多幸存者的描述来看,许多造成重大伤亡的建筑都是在地震开始后数十秒内就倒塌了,并且是粉碎性的倒塌,未给幸存者留下多少生存空间,这在建筑学上称为脆性破坏,证明房屋抗震设防不足或施工质量不好。 当前建筑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建筑施工质量的提高,应该引起重视: (一)管理不严,缺乏监管。目前在建筑管理水平上还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别。各地建设部门只管理公共建筑、政府建筑和商业建筑。私人业主建造的非商品房,很难进入建设部门质量管理的视线。特别是农民建房没有经过正规的建筑结构设计,凭借建筑队、包工头的经验去设计,结构不合理,建筑过程也缺乏有效监管。农村缺乏具有防震意识和设计能力的人才,缺乏正规设计服务。 (二)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施工规范。我国虽有可操作性较强的抗震设计规范,但遗憾的是施工规范与之不够匹配,可操作性不高,没有设计规范划分的那样详细,大多数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远不及设计人员。这就造成施工规范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如砖混结构的墙体,按规范要求砖与砖之间的水泥要饱满、紧实。然而现实中一般的操作,仅是在砖上抹约1cm厚度的水泥(一般砖与砖之间的水泥厚度),落在下边一块砖上,敲打两下而已。这样会造成水泥干后出现大量的气孔,也会导致砖与砖之间粘结不够牢靠。 (三)建筑材料市场混乱。市场上的建材良莠不齐,如不同质量的一吨沙,价格能相差几倍。据群众反映,还有一些不法加工商将合格钢筋拉细出售。一些商家追逐暴利,以次充好,或将合格建材价格抬得过高,导致一些施工单位贪图降低成本而采用不合格的建材。 (四)利益驱动和建筑市场中的博弈导致工程质量下降。房屋预算方面,有时施工单位预算结果与投资方的预算相差过大,银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时,却只考虑让双方达成一致,而不考虑为保证建筑质量必需的预算金额。政府部门为了防止"空手道"(即施工单位垫资开始施工,地基打好以后靠向银行贷款维持的高风险做法),规定必须房屋封顶才允许向银行贷款。但从效果看并没能杜绝"空手道",而是加重了施工单位的垫资负担,施工单位就有可能削减建材成本来缓解压力。一些施工单位在投资方的压力下猛赶工程进度,违反了客观规律,自然难以保证工程质量。 (五)按照目前的规定,部分公共建筑物的抗震基本烈度标准不够高,一旦在地震中受到破坏,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住宅建筑中,一些住户抗震意识薄弱,为了外观效果或使用方便等目的,采用破坏性装修,甚至敲打承重墙,把钢筋割断等,严重影响楼房的抗震能力。 为此建议: 一、规范建筑材料市场。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加大对不法生产商和经营商的处罚力度,彻底将假冒伪劣等质量不合格产品清除出市场。对与结构相关的主要建材成本与价格进行审核,对价格过高,存在暴利的产品限制价格。 二、规范建筑施工市场秩序,清理市场"潜规则",使交易行为更加公开透明。加强调研,制定相关法规,对投资方与施工方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取消一些不必要、不合理、不现实的政策规定。采取措施切实增强建筑监理和房屋质量验收的公信力。 三、清理建筑施工市场主体,建立起更严格的准入制度。清除没有资质的"施工游击队",实行施工队上岗考核制度。政府应投入资金,对农村的施工队伍骨干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各地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机构应承担周边农村对口支援,免费规划设计服务。 四、加强建筑抗灾的宣传力度,增强城乡居民防灾抗震意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自建非商品房的质量监管,杜绝破坏性装修的发生。 五、合理确定房屋抗震设防分级。应考虑到使用该建筑的人口密度,根据测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平均使用人口数每超过一定标准,在抗震设防分级上就应增强一定烈度。根据这一原则,在现有基础上应加强大型市场、商场、医院、学校等高使用密度公共建筑的抗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