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专利授权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专利产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专利标准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相关标准化机构在制定和推广技术标准时,将必要的技术专利纳入到相关的技术标准中,从而形成了当今世界"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发展新趋势。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当他们的产品标准成为本技术领域的世界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时,他们才可能在本领域中拥有话语权。专利标准化可以帮助企业确立技术创新的方向,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新的市场优势,阻止同行进入市场,甚至控制整个行业;可以帮助企业拥有更大的谈判优势,在谈判时索取更高的价格。而且参与本行业标准制定门槛并不高,可以是像法尔胜集团这样的大企业,也有江阴市星宇塑胶有限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 而对于缺乏专利权的企业来说,专利标准化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首先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受到限制,如过去1O年内外国公司在我国申请的专利现已成为一些重要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其中不少专利已成为这一领域技术标准的"必要专利";其次,加大了技术标准系统的创新难度,因为当市场上存在某个企业事实标准时,新的技术标准就很难产生,即使通过创新开发出新的技术标准,也很难打破原有标准对市场的控制,更无法成为市场新的事实标准。 可以说,企业实施专利标准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虽然我省在参与标准制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我省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中,目前主要着眼点还是在技术创新层面,对企业参与专利标准化制定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认识远未到位。具体表现为: 1、标准审定仍旧以行政审批为主,企业在标准化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很少有机会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2、目前主要通过采标、参标的形式制定标准,导致了一些标准因为超前而无法推行,一些标准则因为过时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标准与知识产权体系、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缺乏有机联系,相关部门缺少配合。 4、不同标准制定机构之间信息共享程度低,缺乏相互沟通,同时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缺少紧密合作。 5、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一致的国际标准竞争意识,也没有建立起应对国际标准竞争的体系和运行机制。 从当前的金融危机来看,科技领先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强,机遇也大。当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因此我省在应在科技创新工作中,高度重视专利标准化战略。 为此建议: 1、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定技术标准,建立有关激励机制。政府一方面要组织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另一方面,对实施专利标准化战略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单位和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企业实施专利标准化战略的积极性。例如江阴市对企业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20万和10万元人民币。明确的政策导向促使一批研发力量较强的企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省里可以借鉴、推广这一做法。 2、政府的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应把重点放在高新技术领域。在绝大多数的传统工业领域,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左右国际标准的产生,在这些领域只能是标准的追随者,但在高新技术领域,各国技术标准化工作才刚刚开始,因此在这些领域内我省企业完全可以参与进去,因而政府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相应地应当体现出对这些行业的倾斜。 3、开展实施专利标准化战略企业的试点工作。可以借鉴江阴市政府的做法,即典型引领、重点推动,对于那些拥有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的企业加大培育力度,帮助他们形成国际标准或通过产业规模的扩大将企业标准成为行业内的事实标准。 4、加大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参与力度,实现国家标准向国际标准的转化。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各项活动,建立与国际相关行业标准化组织的业务联络渠道,争取参加国际标准化重要会议,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方面有新突破。通过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尽力将我省有优势的产业或企业相关技术标准推荐为国际标准。 5、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培训和宣传力度。可以举办培训班,普及标准化知识等措施培养一大批熟悉标准制定的人才。 6、发挥产业协会和联盟在技术标准制定和管理中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在条件成熟的行业中逐步建立标准联盟,构建协会标准或联盟标准。而这样的专利联盟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通过一定的专利组合或者搭配,可以在很短时期内改变产业的竞争态势,为企业带来多重价值。 应鼓励持有非先进技术的企业采取市场合作,扩大市场应用,实施技术开放,进行技术结盟来合力创新,建立新的技术优势,使非先进技术也能成为技术标准。 7、积极引导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专利申请以及标准管理上有所作为,形成自身特色的专利标准化战略。推动企业将技术标准开发体系作为企业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技术标准开发体系与技术研发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学习和借鉴外国企业占领技术标准制高点的先进手法;研究技术标准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标准相关协定的有限干预原则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体系;提高技术标准的开放程度,加大市场对新技术的认可和接受,以便快速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并能引领产业走向和保持对后续相关技术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