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9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9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9-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一、我省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外流严重。近几年,我省农村学校很多优秀骨干教师向市县流动,苏中、苏北各市流失优秀教师均在千名以上,有的县高达 300-500 名。连云港市近五年流走约2000人。师范院校毕业的优秀农村学生,毕业后很少回乡就业,导致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难以保证。 (二)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苏南和苏北教师年龄差距大。苏南35岁以下青年教师超过50%,苏北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二是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城区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学校教师缺编,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三是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配套。专职教师配置不齐全,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和外语专业教师缺编严重,教师所教专业不对口,兼课现象突出,40%的学校不能开齐开全课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素养较低。低素质教师在农村地区比例较大,除了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状况、教师来源等因素影响外,主要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基础和培训的机制、模式有直接关系,村小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培训。 (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参加调研的36所中小学的248名教师,躯体化、强迫症,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六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常模,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69%的教师自卑,37%的教师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 21.43%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8%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比较高。 二、加强我省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一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确立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师管理的权利,实现教师队伍县域内统一管理。建议各县(市、区)政府,尽快受权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招聘和调配农村急需的中小学教师。二是试行以学校为单位,按班级数兼顾班额的核编办法(大班额按人数,小班额按班数),实现由县编制部门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额,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额内,科学确定中小学教职工工作量,依据在籍学生数、标准班额、每班教师定员等指标,计算并分配中小学编制数额。建议县(市、区)政府将当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方案交县(区)人代会审议通过,实现人大监督、政府保障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各县(市、区)可根据学生数量、学校布局调整、本县财政状况、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等,及时调整教师编制数量,实现县域内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三是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制定中小学教师招录规划。根据县域内各个乡镇、学校中小学教师学科搭配情况进行合理调配,先急后缓,分步实施,逐步使教师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趋于合理。四是启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采取倾斜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支教,并在县域范围内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对年龄较大且体力、精力、能力、学历都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老教师,可以参照机关单位的改革做法,采用内退、提前退休等方式,待遇不变,不占编制,腾出岗位,让优秀的年轻人进入教师队伍,促进教育内部的血液循环。 (二)加大资金投入,有效解决师资流失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环境,缩小各级各类学校的差距。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落实农村教师的"三金一补"社会保障政策和发放农村教师特殊津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于或高于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激励和吸引人才积极到农村从教。建议适当向上调整中小学班主任津贴,且随工资按月发放。建立与聘任制相适应的教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有条件地方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在农村工作过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给予一定的优惠照顾,对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给予优厚的工资待遇或奖励。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和职业心理检测评估制度,每年为教师进行一次身体检查,有条件单位可定期组织外出疗养,促进教师专业情意发展,努力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三)加强农村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当前,应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抓好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督促学校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参加学习,以迅速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建立符合继续教育特点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坚持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制定考核奖惩办法,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学习期间除所在学校应给予支持外,完成学业后政府还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完善城乡教师帮扶交流长效机制,坚持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让农村教师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努力缩小城乡教学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