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9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9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9-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近年来中医药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继承和发展。但大量的中医校院毕业生和青年中医中较普遍地存在中医理论功底差和临证能力差的问题。如对中医经典著作不熟悉、中医知识面狭窄,临证不会灵活运用"望、问、闻、切"四诊手段收集病史资料,进行辨证施治,疗效较差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在院校教育中,科目设置不合理。表现为:(1)中医药科目、课时少。有的学校或专业甚至取消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理论的学习。(2)西医学、外语、社科类、体育、计算机等课程占用课时多的情况比较普遍。 (3) 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外的中医药著作和知识的工作不力。 2.教材过于教条,脱离临床。(1)中医有特色、有优势的内容得不到体现,阐述不全面;(2)不同的学术观点得不到适当的反映;(3)辨证施治、处方用药过于教条; 3.师资力量薄弱。(1)新教师的中医素养和临床基础差。 (2)院校编制的教师不上临床或很少上临床,没有临床经验。(3)医院编制的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 4.临床实习质量差。 (1)在科室间轮转快。 (2)由于医师法的要求和患者方维权意识的不断实行,实习生书写病历和参加医疗实际操作等受到了较多的限制,更有科室怕出事,什么事都不让学生做,学生只有机会看;(3)对实习工作和带教质量不重视。 5.工作中的培养措施不力。(1)带教和指导措施不落实。 (2)不重视进修中医药。进修的项目几乎都是西医项目,尤其是大型中医院;(3)基层医院的中医得到学术和技术指导和帮助的机会少,患者少,实践机会也少。 6.职称考试的中医内容不够,西医化导向明显。目前中医职称考试的重点也是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中医的内容如经典理论、学术流派、名家名言、名方、名药等内容反而涉及面和深度都不够。为此如下建议: 1.提高教师资质,加强教学力量,改革教学方式。 有关主管部门应提高中医药教学资质的门槛,如设定一定的工作年限和临床工作时间,尤其是临床科目,应规定必须具有同时有中级以上的教育职称和医疗职称。要求学校编制教师经常上临床,不脱离临床。上临床课程的老师必须保证每年有一定的时间在临床工作。 2.改革临床带教工作,提高实习质量, 可以制定一带一、一带二等专人带教制度,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心。将实习带教质量、实习生临床能力的达标纳入医院、科室和个人考核体系中予以奖惩。 建议对新工作的中医实行师带徒制度,由名老中医或高年资、高职称中医提供指导,帮助青年中医较好、较快地提高临床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中医学术修养和能力。将运用中医药特别是中草药、针灸、治疗操作等治疗疾病使用率和绩效等纳入考核和职称晋升中。更多地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的竞赛,激发学习中医药、运用中医药的兴趣和积极性。 3.改革职称考试模式,体现中医药特色。 在理论考试中更多地考核中医经典理论、名言、知识、方药、学术观点等,引导更多的中医药工作者主动学习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经典和中医药知识,注重中医药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4.改革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编写切合临床实际的教材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课程一定要设置,且要有适当的课时数。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开展中医经典和古籍的学习、讨论和讲座,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和爱好看中医书籍的习惯。对中医有特色有优势的部分章节内容应更具体、更全面,以彰显其特色和优势。教材中应更多地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认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要把《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语言进行阐释,以适应现代青年和现代中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