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态标识食品,实际是指从“田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小、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并有利于资源节约与保护,即在能达到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食品。目前,我省许多农产品未使用绿色标志或没有达到相应绿色要求,制约我省生态标识食品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 1.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存在着产品品种单调,尤其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如粮食、蔬菜、生猪、海产品等可认证品种较少,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2.公众环境意识较低 虽然许多人听说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但多数消费者并不明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区别,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认证缺乏基本了解。一些消费者简单地认为天然、无污染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不了解怎样从包装上鉴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真假,生态标志未能真正发挥其引导生产和消费有作用。 3.企业意识、道德风险以及市场因素影响制约绿色产业发展 企业环境标志意识不足,申请标志认证的积极性不高,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缺乏考虑,对绿色市场缺乏认识等因素造成在企业中难以确立绿色营销理念,绿色食品成本增加使企业参与认证的积极性不高。 4、外部性影响 食品作为公共产品属性之间的关系,使政府有关部门在协调食品的总量保障供给、经济发展利益等问题时所作的政策与决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 对此,我们建议如下: 1、规范生态标识制度和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建议我省研究出台绿色企业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推进生态标识食品标准化生产,扶持和打造绿色食品的品牌,加强监管指标的研究和公布,提出更严格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使生态标志食品标准与国际接轨。 建议我省制定市场食品安全等级和生态食品标识的实施方案,健全完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和贴标识制度,对大众消费食品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定位和科学排序,分期分批的出台生态食品监测标准,加强生态标识食品的检测、公布制度及市场监管规范,对假冒伪劣生产者加大惩罚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在市场大型超市内定期公布,树立消费者的信心,开展绿色教育,引导绿色消费。 2、加大对生态标识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 给予生产者或消费者一定的“绿箱政策”支持。给予生态标识食品奖励的政策,降低检测费用,进一步出台对生态标识食品产业在项目审批、信贷、税收、补贴等方面优惠扶持的政策,给予相关补助、补偿、支持等,重点支持无公害农产品,兼顾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 3、推动生态标识食品生产基地、市场和服务体系发展 (1)调整产品结构,构建生态食品产业链,建设生产基地 建议我省加大对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基地支持力度,加强对水质、土壤、大气和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建立生态标识产品的生产基地,形成生态产品产业链,发挥生态食品规模效益和整合效应,应重点建设A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组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型企业集团,以利于对生态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监控。 (2)构建绿色市场、开展绿色营销和服务战略 一是制定绿色价格战略:在生态标识食品产品的定价上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结合产品生产成本及企业经营的现实状况进行合理定价。 二是扩大市场需求,拓展生态标识产品市场。我省要拓展绿色食品的市场容量,分区域、有组织地建立专业化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形成统一生态食品营销网络体系,通过专业批发市场,建立生态食品连锁销售点和相应的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等手段拓展市场和加大宣传力度。 三是引导厂商推广绿色营销,提高产品信誉。在充分了解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心理行为基础上,努力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在商品的宣传上,注重产品形象和信誉,避免夸大产品的功效性能,增进对绿色效用的宣传力度,重点强调带给消费者切实的消费利益,以提升生态食品的认知度,引导绿色消费,并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全方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