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与稳定的根本问题,而为之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农村文化,自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列人了我国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农村无论是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推进,群众文艺创作,文化服务平台的搭建,还是"四进"、"三送"工程的开展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丰富了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但莫用讳言,我省的农村文化建设与实现"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还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的问题不少,本人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化人才严重不足,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文化人才强"是梁保华书记强调文化强省中的"三强"之一。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一支过硬的农村文化队伍,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跟不上硬件设施建设,再大再强的文化设施、阵地也只是一个空壳。这里所说的文化人才应包括文化阵地的管理人才、文化活动的策划人才、文艺作品的创作人才、文艺节目的表演人才等。目前,乡镇(街道)文化中心(站)管理人员偏少,懂文化、善管理的更少,有的在编不在岗,被领导安排从事其他工作,或主业变副业,文化中心(站)的工作成了其兼职,使原本就偏少的编制,更显捉襟见肘;村级文化活动室很少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大都是兼职,而且流动频繁;群众文艺骨干队伍严重老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 建议: 一、搞活用人机制,不拘一格用人才。要把真正懂业务、善管理、有能力、又有责任心的人才推荐到文化管理岗位上来,决不能将岗位作为领导干部在人事调动中的"安慰位置",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彻底杜绝"在编不在岗"和"主副业颠倒"的现象,即使是短期行为,也要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三、鼓励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农村文化事业单位招聘文化专业干部,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于特殊专业人才要打破地区等级、单位性质和学历等限制。 四、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文化专业干部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实行持证上岗。 五、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在每个乡镇(街道)建立、发展和稳定一支兼职的农村文化队伍。 六、积极扶持和推介文化创作名人,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和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七、应建立并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农村的本地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干部、放假回乡的大学生等都是农村里属于有知识的文化群体,把他们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向群众传输科学文化知识和健康的娱乐活动提供服务。 八、培育文化中介机构,扶持文化经纪人才。文化活动的持久生命力依赖于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文"与"经"的结合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我们要乡镇(街道)积极培育和扶持相关文化的各类协会。遵循"政府掌舵社会划桨"原则,政府向文化协会转移权力、义务和资源,通过协会的壮大来补充政府的文化张力,让政府集中更多的精力致力于重大文化决策、文化建设。唯有如此,才能涌现出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的中介机构与经纪人才,才能推出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农民文化团队和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