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古籍大省,现存古籍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2007年我省全面启动古籍保护工作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制定了有关《江苏省古籍保护实施方案》,为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施目标,建立了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江苏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了江苏古籍保护中心,为古籍保护工作的协调、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2007年开展的首批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申报中,我省共组织申报古籍714种,重点单位18家,申报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申报的292种古籍和8个重点单位入选,两个入选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展现了我省古籍收藏的风采,显示出古籍大省、文化强省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了全省上下以及各相关单位深入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对推动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8年省级财政又安排了100万古籍保护专项经费,用于江苏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必要的古籍修复人员的培训,出版全省古籍珍贵图录等业务开支上,有力地支持了江苏古籍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虽然江苏的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走在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各地区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由于历史的原因,江苏古籍保护的欠账太多,目前,除了省图书馆、部分高校图书馆和少量苏南地区的省辖市图书馆达到古籍保管条件外,多数的省辖市及县(区)图书馆现有的古籍保存状况与古籍的基本保护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尤其是一些县、区图书馆的古籍生存状况令人堪忧,若不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措施,不要几年时间将化为乌有。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古籍库房的面积普遍不达标,古籍保管区、人员办公区,读者预览区职能划分不明。 2、古籍保管的条件不理想,没有专门的书柜和恒温、除湿、通风、除尘等古籍最基本的保护设备。 3、古籍的老化和破损霉烂现象严重,缺乏古籍修复人才,长年没有古籍修复经费。 4、古籍管理人才偏少,且流动性大,造成对古籍的家底不清,保护不力。 在江苏,不仅省会南京古籍藏书极为丰富,大多省辖市及所属的县(区)也都有丰富的古籍收藏,苏州、无锡、镇江、南通、扬州、徐州等辖市的古籍综合藏量均超过了15万册,并且内含大量的古籍善本、珍本。淮安、盐城的古籍、泰州的古籍综合藏量也超过3万,其中盐城图书馆发现了元代的刻本,淮安图书馆发现了明代的刻本、楚州区图书馆发现了清初的写刻本,泰州图书馆发现了清代的内府刻本和四库全书的底本。如何保护好这些古籍,进一步加强我省辖市及县(区)古籍保护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和组织领导,让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两个《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深入人心,落实到位。省辖市及县(区)政府要把古籍保护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纳入文明城市和文化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财政预算。 2、建全保障机制。省级财政要在现有古籍保护经费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用于省辖市及县(区)古籍的保护的扶持经费,改善现有的古籍保管条件。尤其是对苏中、苏北地区目前古籍保存状况欠佳的一些图书馆要重点扶持,尽快改善他们的古籍收藏条件。 3、健立古籍保护制度,利用古籍普查的机会,对已知古籍收藏单位的现存古籍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登记造册,收藏入橱,加强保护。要按照文化部《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的规定,建立合格的古籍库房,省辖市及县(区)图书馆古籍收藏不达标的,要在5年内,达到基本要求。对现有县(区)图书馆古籍收藏条件太差,又存有列入省级珍贵古籍书目善本的,可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整理后交由辖市图书馆代管。 4、加强古籍修复工作。由省级古籍修复中心负责省辖市及县(区)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列入《省级珍贵古籍名录》濒危善本的修复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修复质量。各省辖市及县(区)参加各级古籍修复培训的人员,要学有所用,并做好传、帮、带工作,承担起本单位的古籍普本修复任务。 5、建立一支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对县(区)现有从事古籍保管工作的人员进行基本业务知识的轮训,弄清应知应会;对省辖市现有从事古籍保管工作的人员组织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技术本领。要发挥好现有古籍专家队伍的作用,定期组织他们深入基层,传承技能,加强督导,辨别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