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点,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江苏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民是最广大的文化消费人群,特别是中青年农民和未成年的少年儿童更是巨大的潜在的文化消费群体,只有不断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不断的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不断地扩大农民的文化的需求,才能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文化需求,文化事业才能更加繁荣,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也才能水到渠成。所以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文化强省的关系要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文化强省的基础,更是文化强省的未来。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了地域上的文化建设差异 苏南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如江阴市16个镇的文化服务中心,平均馆舍面积达3千平方米,各镇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多的达30万,少的有5万。而苏中或者苏北的情况就显得差距很大,虽然不乏比较好的个例,但是县、镇财政基本无更多的钱支持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文化服务机构运转很困难,普遍存在场地、经费不足,无钱购买订阅书报,图书陈旧或者流失怠尽等现象。 (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苏南一些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大量集中在中心镇区,其他集镇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相对较少,而中心镇的现有的文化设施,大多数村民无法享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的文化设施对农民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农民闲暇时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要娱乐项目,茶馆(麻将馆)、卡拉OK厅、洗脚屋、桑拿屋等娱乐消遣场所则成为年轻一代农民的休闲去处。 (三)专业人才进出渠道不畅,队伍素质呈萎缩态势 由文化机构和专业工作人员构成的农村文化阵地逐渐被削弱。原先的专业工作人员队伍由国家干部、享受国企职工待遇人员和由县财政支付报酬的聘用人员组成,农村文化事业走到今天,前两种人员要么升官,要么调离,而聘用人员在乡镇还不是专司其职,作为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实际上是哪里有事哪里上的"多面手"。据统计,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专职工作人员,懂文化干文化的人所剩无几,非专业人员要占到80%以上。 由于文化系统福利待遇低、工作专业性较强,其他事业单位人员不愿到乡镇文化部门来工作,即使来了,也难以胜任业务工作,再加上担负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业务指导的市、县文化馆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呈萎缩态势。 受现有用人机制约束,适应的人才进不来,原有的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条件下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明显制约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财政投入,扶持公益事业与产业结合 现在新农村面临的现实是缺钱、缺人、缺设施,其中缺钱是关键。建议省财政加大投入,通过"输血"恢复基层文化部门和机构的功能。同时要增强"造血"功能,要在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扶持农村文化事业单位兴办文化产业,以文养文,以产业带动事业,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持续发展。要以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和"输血"功能引导和激励城市文化大军及相关社会力量共同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要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各单位"三下乡"活动的组织力度,探讨符合农村需要具有切实作用的活动形式。 (二)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评价考核体系 建议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评价乡镇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纳入主要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加以考核,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村镇建设规划,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依法按章强力推进,进一步加大县级文化部门的责任,提高文化干部的政治地位和合理的收入结构。 (三)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探索新的文化服务模式 没有广大农村的文化繁荣就根本谈不上中华民族的文化大繁荣。民间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承载着一方乡土情和文化底蕴,滋润着乡村人的心,江苏省大部分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如扬剧、锡剧、淮剧等,政府要拿出专项资金给予扶持保护民间文化,利用这些深入人心的文艺形式,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同时还要引导农民,发掘农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有教育意义的文娱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以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活跃百姓文化生活,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在图书利用上可以探索增强图书利用率的"一证通",让各级图书馆与农民群众"零距离"。更好地建立让"农家书屋"更加能良性运转并能得到支持的一种机制。 (四)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是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建议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干预人才流向。要打破人事管理上的条条框框,增加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人员编制,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专业人才特别是艺术院校毕业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加强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力培养农村业余文化骨干,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稳定,以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