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很多省、市、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反对修建汉口路拓宽西延隧道工程的议案,但这些提案并没有改变南京市政府的决定,在没有广泛地征求意见的情况下,就投资开展了相关的地质勘探。南京市穿越三所高校扩建道路的做法在媒体上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南方周末》11月20日发表了《要大学,还是要大路?》一文,对南京市政府准备实施的汉口路拓宽西延隧道工程进行了深度报道。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对修建这条隧道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南京市的主要领导在专门的会议上明确表态要重视三所高校的意见,但是,迄今为止,南京市并没有拿出一个避开三所高校的道路拓宽方案,而相关的地质勘探钻孔照常在河海大学周边地区进行着。 我们的城市设计与建设者一定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要对历史负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立国之本,牺牲教育来发展道路交通是得不偿失的。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城市汽车的拥有量呈几何增长态势,道路的修建永远都滞后于汽车数量的增长,有专家预测,由于和汉口路相交的上海路已经接近饱和,中山路已经超饱和,拓宽打通汉口路,无法真正有效分流北京西路的交通量,随着小汽车持续高速增长,最多不超过3年,汉口路又将陷入交通拥堵的泥潭。拓宽后的汉口路将把南京大学校园彻底一分为二,大量的快速机动交通还将带来巨大的交通事故隐患。随着滚滚的车轮,具有百年传统承担着历史文化的三所著名的高校所遭受的痛苦并非是暂时,这种文化被割裂的痛苦也必将载入历史。 汉口路拓宽西延隧道工程影响到南京三所具有百年历史高校的人文环境。南京的大学文化区的建立具有80年的历史,1929年国民政府委托美国人麦克考斯基撰写了《首都计划》,其中文教区就在鼓楼-汉口路沿线。在龙蟠路与虎踞路之间,自东向西分布着中央大学、中央研究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以及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这些首尾相连的高校与研究机构横贯南京城区中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学术重镇,聚集了金陵的文脉,可谓人文之区。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河海大学这四所高校同出一源,历经百年沧桑,其根基和历史尽在老校区,各种文物建筑与文化景观俯仰皆是。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应该给教育让步,而不是教育给其他事情让步。中国应该成为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政府无论是在实施修路还是其他的利民工程中,不应该破坏大学校园原有的风貌,城市建设不能够以牺牲大学文化为代价,政府的行为要对历史负责。 大学是学习研究的场所,是传播文化和文明的摇篮,应该尽量保留其原有的历史风貌与遗迹,保持大学校园的宁静。汉口路拓宽西延工程将对以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等为中心的文教历史区域造成破坏。这四所大学的校园随着隧道的贯通将不再保持宁静和安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将不再优雅健康,这对于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破坏将是无法挽回的,西延的隧道还会影响到南京艺术学院、江苏教育学院、颐和路公馆区、傅抱石纪念馆等历史文化风貌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会影响到南京市内最为著名的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等。 南京市作出汉口路西延改造工程这样的重大公共决策,并没有举行听证会,直接完成汉口路西延工程的项目设计,项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批准,只是在准备实施前才与各高校沟通。由于缺少了必要的程序,在与各高校的协商过程中引起了三所高校师生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包括交通专家在内的学者对这一工程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历史的教训是不能忘记的,南京市曾经在紫金山顶修建了一个观景台,将原本自然的优雅环境完全破坏了,后来迫于舆论的压力观景台被迫炸毁,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而汉口西路拓宽工程对南京的历史文化所造成的伤害,将远远大于紫金山顶的观景台。 河海大学一直计划在西康路加油站附近建设一座国际交流中心,已经和规划部门达成共识,但是现在市政府给校方的答复是"要和汉口路工程结合考虑",要求进入校园进行详勘。隧道修建后将长久性地影响和限制河海大学的发展,土建工程包括修建新的教学楼、实验中心、工程中心等都将受到制约。政府应该认真考虑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不应该通过施压的方式来达到修建道路的目的。将六朝古都南京代表着历史文化遗风的高等学校的文化景观保留下来,不但是为了今天校园的宁静,也是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文化遗产,绝对不能因为提高物质的需求而损害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南京市政府应该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重新审视汉口路拓宽工程,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