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2006年3月起全面启动实施了在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帮扶310万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的"千村万户帮扶"工程,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苏发[2007]1号),对我省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省工商联及时下发了《关于组织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工商联组织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引导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要求,积极主动的承担起对全省1011个经济薄弱村的帮扶责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年省又建立了由省委农工办、经贸委等1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组成的全省村企挂钩工作联席会议,以切实加强对全省村企挂钩工作的力度。 总结我省村企挂钩参与新农村建设活动的生动实践,归纳起来就是:坚持围绕大局,坚持把光彩事业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组织引导、企业自愿等原则。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发展实际和科学规划、稳步实施。通过 "五轮齐转"的形式,推动以工促农帮农带农富农。一是村企合一,共建共促新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以工惠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外向化和现代化;三是发挥企业优势,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四是致富思源,扶贫济困,积极践行光彩事业;五是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千家万户致富工程。 最新的调查显示:由于我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能够怀着浓厚的乡情真心实意地帮,尽心尽力地扶,所自选的帮扶项目大多能做到切实可行、富有成效。他们积极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政策导向,有着较好的感悟和敏锐的机遇意识,对我省明确鼓励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等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参与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省企业新一轮投资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一、 需关注的问题 我省村企挂钩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需破解的难题。 1、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实践上的简单化。各级领导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提原则要求多,出台针对性强的专项措施和扶持政策少,部分乡镇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以及村民则都还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各自偏差,特别是部分被帮扶镇村缺乏主体意识和共赢意识,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更多的关注企业能捐多少资金。从去年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安排的1011个村企挂钩结对的实践情况看,大部分村企挂钩还缺少实质性合作内容,帮扶途径和内容单一,有的挂钩合作缺少项目基础,难以做长久。 2、扶持措施落实力度的不到位,政策和资金导向的作用发挥仍需提高。各级政府近年来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推动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扶持政策举措。但由于政策宣传的不到位,出现了扶持政策只是少部分人知晓,扶持资金只有少部分企业享受的现象,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的运用还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 3、村企挂钩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和完善。目前村企挂钩还缺乏合作共赢所需的长效工作机制支撑。结对的村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缺少互相间的认同合作。项目的确定,合作项目效益的合理分配等问题还缺乏深度的可行性研究,合作的稳定性差,村企互动的局面还未真正形成。 二、 几点建议 1、坚持多赢原则,努力形成村企结对、以工促农的长效工作机制 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组织引导企业开展的村企结对帮扶实际工作中,注重把握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坚持注重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坚持义利兼顾,追求双赢、多赢目标;坚持企业自愿,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原则;坚持农民认可,主动参与生产经营;坚持乡村级组织积极参与,用心帮扶企业;坚持宣传引导,典型示范。鼓励企业自选帮扶对象、自选帮扶形式、自选帮扶项目和自己把握投入资金规模。在"多赢"的实践中,建立起长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推进村企合一的持续发展机制。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能安排专题调研,形成专门的实施意见。按照相应的政治条件、企业经济实力和从事的行业关联性及企业意愿等要素,鼓励和推荐一批企业家担任专(兼)职村干部或聘请为村经济顾问,以进一步增强企业家持续帮村的责任意识。二是建立推进长期稳定共建机制。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能安排专题调研,就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完善的村企挂钩工作网络出台具体的实施意见。 在条件具备的乡村,由鼓励扶持村委会牵头,探索土地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参与,成立村级基层商会组织,搭建起合作协调平台,共同推进项目的实施和推进。三是建立推进村企挂钩互利互惠多赢合作机制。在各级政府支持下,通过村企协商,土地资源可以由结对企业优先流转或置换使用,劳动力等资源优先吸纳,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及时到位,促进结对帮扶项目选的准、实施快、效益好,让农民、村级组织和企业都获得合理的利益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四是建立定期规范村企挂钩表彰激励机制。对于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成绩和贡献的企业家,各级党委政府给予大力表彰宣传,并提高表彰格次,形成每年省级专项固定的表彰激励机制。主流媒体应加大对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各类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的宣传报道力度。为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营造的良好舆论氛围。 2、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落实力度,强力推动村企结对、以工促农活动的深入开展 各级党委政府应将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组织相关部门对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建设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尽快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涉农领域,扶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对"村企结对"的企业给予在立项、用地、税收、相关产业的扶持资金、项目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其负责的国家、省支农、惠农政策资金和行政资源的科学运用中,加大组织企业学习培训工作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的广泛宣传,靠明确的政策导向,以经济杠杆撬动新一轮民营企业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对正在实施或已取得明显成效的的帮扶项目,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上的倾斜。 3、加强沟通协调力度,合力推动村企结对、以工促农的实施进程 建议经贸、财税、金融和涉农部门合力扶持村企挂钩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党委政府、企业联动工作机制。搭建村企合作项目发布沟通交流、村企及农户间联谊的平台,增强合作各方的知情度,相互信任度,务实推进村企挂钩项目的实施。通过政府扶持政策资金为引导,积极探索和发展以农民为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农业产业商会(协会)为平台,村企结对、以工促农,合力推动农民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