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硬木家具在世界艺术室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地区是中国古典家具的发源地,孕育了中国古典家具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隽永卓绝的典雅品质。在中国古典家具制作工艺的各个地区流派中,“苏做”家具在艺术价值和科学性、实用性方面首屈一指。特别是其榫印结构的设计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自明、清、民国到新中国,这种“领头羊”地位从未动摇。“苏做”家具作为世界各大博物馆藏品和展品的首选,已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革中,中国的古典家具因涉“封建残余”而停产,“苏做”家具也不例外。文革后,“苏做”家具的传人开始恢复生产,但大多是作坊或经营,由于“苏做”对材料、工艺流程和工人素质要求很高,生产成本和价格也相对偏高,在市场竞争中受广东、福建仿品冲击,产品销量不断萎缩。为了降低成本,“苏做”家具企业或简化传统工艺、或改做其他家具,以求生存。随着生产规模的逐年减少,大多数年青的熟练技工流失到外地。目前,仍能严格按照“苏做”工艺制做家具的企业在苏州已所剩无几。在交易量巨大的苏州鑫口家具城中,古典江木家具大多为广东、福建和越南货,“苏做”家具已难觅跨影。为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三年,福建仙游县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依靠资本优势和市场运作能力,大量引进“苏做”技术骨干,在坝下封建成了中国古典家具生产基地(300多家小型企业),从仿“苏做”起步,现自封“仙做”,生产规模占有半壁江山,产品销经国内外。事实证明明,“苏做”家具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需求。仅现苏州,再有几年,“苏做”家具企业可能将荡然无存,正拿的“苏做”工艺也将埋入历史长河的沙砾之中。因此,继承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室,传承“苏做”传统工艺,抢救苏州的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罗志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据此精神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住几位“苏做”工艺大师级人物尚健在的机会对“苏做”工艺资料进行抢救性整理和收集,建立文学和影像资料库。 二、政府有关部门对严格按照“苏做”工艺生产的企业进行评定,授予资质、支持和激励企业以“苏做”品牌走向市场。 三、对技艺高超的优秀技工,据其作品的水平授予工艺师系列的职称,扩大“苏做”工艺传人的队伍。 四、开展“苏做”艺的研讨和鉴赏活动,扩大“苏做”家具的社会影响,巩固“苏做”工艺的历史地位。 五、苏州地区宾馆、景点、政企机关接待室应尽可能使用“苏做”家具,展开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 六、组织“苏做”家具制做大赛,调动企业和个人传承,发扬“苏做”工艺的积极性,使“苏做”工艺与时俱进,传人的技艺更加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