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9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9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9-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江苏风光秀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与台湾也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自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苏台两地旅游业界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与合作。据了解,截至2008年9月底,江苏累计接待探亲、旅游和从事商务活动的台胞近900万人次。近年来,我省利用政府主导的综合效能,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融为一体,提高了对海内外游客的影响力与吸引力。随着两岸实现"大三通"和南京至台湾包机直航,江苏与台湾的交流交往也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江苏旅游交流,从而了解江苏的文化,促进两岸文化融合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课题。 面对对台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之处: 一、旅游与文化有待进一步有机融合 首先,我省现有重要传统景点的文化内涵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发掘。如南京的夫子庙,从历史渊源讲,其历史文化的闪光点一在夫子庙即孔庙本身,二在秦淮河两岸历代延续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现在通常称其为秦淮文化,但前者基本没有得到重视,后者也有简单化的趋向。对广大游客包括台湾游客而言,夫子庙留给他们的印象只是小吃而已。 其次,我省旅游资源还可以进一步发掘与整合,开发更多有特色的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如南京的民国文化遗存很多,目前除了中山陵、总统府等少数主要遗存以外,多数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另外,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也还有待提高。如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江苏文化的认识,对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了解,以及旅游服务的礼仪、言谈举止等等,都有待改善提高。同时,对台旅游宣传的力度也还远远不够,缺乏针对台湾市场的江苏及其旅游产品的宣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我省旅游资源开发仍然以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大游客对江苏的认识主要集中于水乡小镇、园林山水、名胜古迹等,而对我省众多的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不少传统手工艺形成旅游商品的,如南京的云锦、金箔、苏州刺绣、无锡泥人等,存在开发创新不够、制作水平不平衡、样式雷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传统民俗活动没能在旅游产品中充分展示;传统艺术资源缺乏整合,游客没有集中了解的机会;传统饮食文化在产品和服务质量、内容和形式出新等方面也差强人意;同时在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中的参与性与体验性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区域性的旅游文化特色有待进一步彰显 由于我省特殊的南北过渡的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过渡性,兼有北雄南秀的旅游地文化特征,如徐州的楚汉文化与江南的吴文化差别就很大。应该注意把地方的文化特点突显出来,并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反映我省多种不同文化的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目前区域性旅游文化资源还缺乏有效的整合、提升和宣传。台湾游客绝大部分只在苏州、南京等苏南城市逗留,少量游客在扬州等苏中城市游览,极少前往苏北地区。这种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地制约了我省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政府管理的角度上看,旅游、文化、对台部门之间在对台旅游工作中还缺乏有效的合作,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前苏台旅游交流进入建设发展新阶段,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发展后劲。我们应当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努力形成新的旅游产品,从而发挥优势,提高品位,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江苏旅游,,促进苏台两地更广泛的交流交往。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旅游与文化的的融合,提高对台旅游文化交流的品位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加强与文化有机融合,必须重视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中提升文化内涵,将旅游开发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如南京的中山陵是民国文化的核心标志,在旅游中除了让游客看到历史古迹之外,更应该向其展示"中山文化",可以通过开展谒陵仪式等文化活动、规范导游词等方式,让游客更好地体验景区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中山陵为中心,拓展旅游景点,延伸旅游线路,让中山陵这一两岸同胞共同景仰的纪念地,成为更密切联结两岸的文化纽带。 应该在充分了解台湾游客的需求心理和消费趋向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统筹发展,策划有特色的新文化主题游产品。仍以南京的民国文化为例,除中山陵、总统府等传统景点外,可考虑开发民国时期政府机构、文化机构、教育机构以及名人故居等专题线路,以满足台湾游客寻根谒祖和探寻民国历史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 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满足对台旅游市场的需求。 应立足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认真开掘不同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精细的商业化运作结合起来,满足旅游市场包括对台旅游市场的需求。首先,认真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在有效地保护文化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掘其旅游价值。其次,要突出原生态性,精心设计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色和个性,避免在旅游开发中让过度的市场化商业气息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意义。第三,可以在旅游行程中采用多种形式集中展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旅游商品展销、美食展销、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民俗文化村、传统艺术专场表演等。第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产品(如传统工艺、传统餐饮)的质量。第五,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与个性。针对台湾民众喜欢参与性的文化体验活动的特点,可以在台湾游客的热点旅游区中增加开发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如学唱昆曲,古镇、古村落的故旧生活体验,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旅游纪念品以至刺绣、紫砂器具等。 三、突出文化特色,加强省内区域合作,努力提高对台旅游交流的规模。 应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和地方利益的桎梏,在更大区域内思考、谋划,统一营销,努力形成全省一盘棋的旅游开发格局。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如着力开发吴文化、楚汉文化、郑和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以规范、统一的名称和标识,创建品牌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地域之间的联系,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关联性,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合作机制,统筹区域间旅游协调发展。如开发以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来带动淮安、宿迁旅游业的发展;开发以南京为中心的古都名城文化来带动扬州、镇江等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旅游区的文化整合,吸引更多的台湾游客前往苏中、苏北地区游览。 四、加强旅游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与力量整合,加大我省对台旅游交流的发展力度。 一是建立旅游、文化与对台部门之间有关对台旅游的合作机制。更充分地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互相配合,增强工作合力。二是壮大人才队伍。一方面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将更多文化人才吸引参与到旅游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来。三是加大力度,共同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在目前两岸关系明显改善的大好形势下,针对台湾游客,共同开发推出多种形式的两岸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如两岸民俗文化节、旅游文化博览会等;扩大南京国际梅花节、苏州太湖文化论坛、无锡全球"吴姓"祭祀大典等具有国际旅游节庆活动在台湾的影响力。四是加强宣传,通过影像、文字及多种媒体来强化江苏旅游的整体文化形象,宣传江苏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让台湾民众更多地了解江苏。 总之,通过以上多种措施,进一步优化江苏旅游环境,激发和吸引台湾游客对江苏的兴趣,更好地增进苏台两地民众的情谊,推动和深化苏台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