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各地区都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江苏水稻生产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 一、江苏水稻生产的地位及作用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江苏是我国水稻的主产和高产省份,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7%,总产量则占全国的10%左右。其中,粳稻种植面积2800万亩,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25.9%;产量为 1567.5万吨,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30.2%,均位于全国各省之首。 水稻是江苏粮食生产的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40%,而产量却占全省粮食总产的60%。江苏实现粮食自给,并向兄弟省份输出,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水稻生产担当了大纲。 二、江苏水稻生产的安全隐患 1、耕地资源紧缺 江苏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96年全省耕地面积7593万亩,至2006年累计减少541.5万亩,其中2002-2005年年均减少62.5万亩。2006年底人均耕地面积仅0.9亩,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 1999年水稻种植面积曾高达3598万亩,2003年下降至2761万亩,下降23.3%;2004年以后,随着粮食补贴政策的实行,种植面积有所恢复,至2007年,种植面积恢复到3404万亩,比2003年增长23.3%。但我省水稻种植面积已接近极限,随着工业化进程,耕地还会减少,依靠增加种植面积而提高水稻总产的潜力是十分有限的。 2、单产水平徘徊 近十年来,江苏水稻产量处于徘徊状态。1998年江苏水稻单产曾高达588公斤,2003-2007年5年平均单产仅522.7公斤,比1998年下降11.1%。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生物灾害严重,病虫大发生。病虫年均发生面积:条纹叶枯病为2348万亩,稻瘟病为1028万亩,纹枯病为2955万亩,稻飞虱5785万亩次,稻纵卷叶螟6850万亩次。尤其是条纹叶枯病和稻飞虱的大发生,导致重大损失。二是气象灾害发生频繁,2003年穗期高温, 2006年洪涝灾害,2005年、2007年台风过境,2008年穗期低温青枯等。江苏水稻生产应灾能力受到严峻挑战。 3、环境压力加大 江苏水稻生产对化肥、农药、石油制品依赖性居高不下。1995-2005年化肥施用量由38.5公斤/亩增加到47.5公斤/亩,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规定的15公斤/亩的安全极限。以太湖水域为例,对TP污染贡献率达19%,对TN污染贡献率达29%,均超过了工业和城市点源污染的贡献率。 江苏2007年农药总使用量(纯量)为1.8万吨。据2005年对南京、苏州、扬州、无锡、淮安5个地区稻米农药残留采样调查,农药残留的总体超标率达9.1%,检出率达11%。 面对环境压力,势必要减少石油制品投入,对稳定和发展水稻生产将形成制约力。 4、直播面积扩张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播稻面积迅速扩大。从2003年158万亩扩大到2008年的1039.5万亩。直播水稻生长期缩短20-30天,影响生产潜力的发挥;出苗不齐、不匀,水稻群体结构劣化,并加大倒伏风险;杂草危害,特别是杂草稻的发生加重;梅雨期水涝,造成淹苗毁种屡有发生;穗期低温,灌浆受阻,产量锐减。加之直播稻应用的品种为移栽稻品种,缺乏适用品种,种植技术也缺乏配套,造成产量波动。直播稻的无序发展,制约江苏水稻总产的提升。 三、加强水稻品种改良的必要性 水稻品种改良对水稻生产的贡献率达35%以上,江苏水稻生产的发展是与水稻品种的改良密不可分的。 1、水稻品种改良的历史贡献 建国以来,江苏水稻品种改良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土种改良种(1949-1958),水稻平均亩产由127公斤上升到202公斤。二是高秆改矮秆(1959-1977),水稻平均亩产上升到260公斤。三是常规改杂交(1978-1993),水稻平均亩产提升到470公斤。四是发展高产粳稻品种(1994-),水稻平均亩产突破500公斤,其中,1998年高达588公斤。 20世纪80年代以前,江苏水稻品种大部分是引自国外及外省。进入90年代,江苏水稻育种取得飞跃发展。武育粳、武运粳系列品种的育成,实现了江苏粳稻品种的自给,并将粳稻产量水平推向新高度。中籼品种扬稻6号的育成,用作中国籼稻基因组的测序研究对象,成为籼稻标志性品种,并使两系杂交籼稻和红莲型杂交籼稻的选育跨上新台阶。特优559的育成,取得了江苏杂交籼稻育种零的突破。两优培九的育成,取得了两系杂交籼稻育种全国性的突破。 21世纪以来,育成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稻品种镇稻99、徐稻3号、4号、盐稻8号、扬粳9538、宁粳1号、华粳6号、淮稻9号、扬辐粳8号、南粳44、扬粳4038、宁粳3号、连粳3号等应对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危害,对稳定江苏水稻生产发挥重大作用。 同时品质也得到了改善,其中达到国标1级的7个,2级15个,3级26个,开创了江苏优质稻生产的新局面。 2、江苏水稻育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自2002年以来,江苏水稻产量出现徘徊,其原因除灾害发生频繁、种植制度变化、从农人员结构变化等因素外,与水稻品种抗逆性能脆弱、生产潜力改进滞缓也是分不开的。要打破水稻生产的徘徊局面,必须在水稻品种改良上取得突破。 当今,水稻品种改良的重要途径是培育超级稻品种。超级稻包含现代农业要求的全部要素,即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广适等优良性状的高水平聚合。我国超级稻育种产量水平分三期目标,即百亩方亩平均产量分别达到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江苏实现了第一期目标,实现第二期目标仍需做出艰巨的努力。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着重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1)提高产量潜力 百亩产量突破800公斤,千亩产量突破700公斤,万亩产量达到600公斤。 (2)增强抗逆性能 继续关注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的流行和发生,需突出解决的问题是:黑条矮缩病、稻飞虱(灰飞虱、褐飞虱)、纹枯病抗性;扬花期高温不实以及结实期低温灌浆障碍。 (3)改善稻米品质 第一层次,在进一步提高外观品质的基础上,改善适口性,粳稻达到武育粳3号的水平,籼稻超越国家预试对照品种扬两优6号。 第二层次,打造江苏精品优质品种,粳稻达到日本越光,籼稻达到泰国KDML105、印度Basmati370等著名优质品种水平。 (4)优化资源利用 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水分等资源利用率,缓解高产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四、发展江苏水稻生产的设想 发展江苏水稻生产分两步走: 第一步:水稻平均亩产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即达到588公斤,如保持水稻种植面积3400万亩,则江苏水稻总产比2007年新增208万吨,增长11.6%。 第二步: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在水稻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则江苏水稻总产比2007年新增248万吨,增长13.8%。江苏对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傲居全国榜首。 五、加强江苏超级稻育种的几点建议 1、建立超级稻育种平台 超级稻育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科技工程。建议组织育种、栽培、生理、植保、农化、气象等多学科协同攻关,筹建种质创新、方法创新、特性鉴定、品质改良等测试平台。综合运用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手段,建立综合的创新和评价体系。 2、同步推进超高产创建与超级稻育种 2008年江苏全省设置22个水稻万亩丰产片,投入2000万元,对推动江苏水稻生产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江苏水稻万亩丰产片创建的亩产指标650公斤,距离农业部万亩丰产片创建指标相差50公斤。高产创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超级稻品种提供支撑。建议超高产创建与超级稻育种同步予以推进。 3、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 我省具有水稻育种的较为坚实的基础,2000年以来,育成水稻品种134个。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扬稻6号、武粳15等著名品种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从事水稻育种的单位有17个,其中,包括省农科院、2个农学院、8个农区所、4个县级农科所以及2个种业公司。从事水稻育种的科技人员2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79人、中级职称53人;博士18人,硕士35人。但长期以来,这支力量没有整合,而是单兵作战,重复劳动,低水平竞争。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提高江苏稻作水平,培育超级稻的新要求,必须组织起来,整合力量,统一运筹,协同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