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关键是要进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总体来说我省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方面有基础、有优势。无锡、南京在医院信息系统向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延伸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但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一个成熟的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规划起点不高 由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随着医改政策的逐步明朗和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领域,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要适应各地区信息化发展现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如何搭建?共享数据中心如何规划?基础网络设施如何建?谁来建?如何在现有各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公共卫生信息化、医院信息化和社区卫生信息化联通共建?诸多问题尚未解决,从而导致无法高起点地制定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更谈不上对医院信息化和社区卫生信息化共建的内涵和方式进行细化。 二是部门协调不够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政府信息办、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医保、基础设施建设部门……目前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如何既确保各相关方的利益,又实现最大限度地资源共享,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另一个新挑战。 三是人才队伍缺乏 相对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专职人才队伍缺乏,更谈不上拥有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相适应的高水平、足够配置的专业人员。目前更多的是依靠相关开发公司的力量。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目前只有苏州、无锡拥有独立建制的卫生信息中心,其余各市正在规划中。 四是资金难以保证 目前政府一般都没有将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纳入年度资金预算,而卫生信息化投资是一项短期内看不到投资效益,又必须长期持续投资的项目,因此卫生主管部门在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规划时资金难以得到保证。 五是标准体系缺乏 虽然在卫生部信息中心的主导下,相继出台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等相应配套文件,但针对区域卫生信息化总体建设需求,系统基本构架、信息的表达、信息的传输等技术规范,电子病历相关的法律法规甚至与电子病历相关的《病历书写规范》重新修订等,都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制定周密的规划 制定规划前要充分调研,进行调查分析,明确适合本地区的技术方案。规划制定时要争取多方力量参与,并进行有效的方案论证和必要的风险评估。要纳入区域卫生信息总体规划,既要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更不能造成新的浪费。 第二政府部门要重视 1、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考核体系。 2、要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财政部门要主动关注,把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3、遵从总体建设框架,先易后难,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要优先实施。 第三要加强人才战略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独立建制的卫生信息中心,以加强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实施工作。要加快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懂技术、懂业务和流程、懂管理的复合型专家队伍。要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实施专家组,主要任务是讨论研究项目中涉及到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管理规范、数据规范等相关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确保整个建设不被公司牵着鼻子走。 第四要完善标准体系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而标准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集中优势人力和财力不断地进行完善,以指导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标准的必须严格遵循标准。另外,要尽快完善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法律和规章,如与电子病历相配套的《病历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