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0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0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0-04-02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著名教育家、民进中央第七届主席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素质教育重要使命就是要使未来的建设者"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素质作为教育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习惯,需要通过反复实践不断巩固而养成。所以,"养成教育"应是基础教育高度关注的方面,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大家过分关注分数而忽略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养成教育缺位,时代挑战加剧。在基础教育阶段,考试与分数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片面放大分数鉴别的功能,而"忽略"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要求。造成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心理脆弱、生活能力差、文明礼仪缺、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可以说在文明举止习惯方面,我们的民族形象与国际接轨也还有相当距离。 二﹑养成教育缺损,阶段功能错位。由于养成教育阶段目标定位不准,出现低幼儿童被迫超越自身能力学文化,大学生要回头补行为习惯常识的怪现象。这种学习目标的错位,导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错过了最佳发展期,造成年龄越大越难矫正的现实。 三﹑养成教育缺失,基础地位动摇。青少年行为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基。忽略行为习惯养成,何谈高素质人才培养?有人一针见血指出:为什么我们这个德育在教育中始终倡导占重要地位的国度,在一些人身上,却连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都已丧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多年来养成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大多注重空洞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却忽视对个人基本行为习惯的训练。可以说德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应该是养成教育,注重养成教育,德育才有根,有了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树立起良好道德风尚,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教育部关于教育中长期规划的编制渐入佳境,全社会对于养成教育重要性也渐有共识,我省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这正是基础教育正本清源养成教育回归本位的大好时机,我们建议: 1、在制定教育中长期规划中,应强调养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将养成教育具体细化落实到基础教育的各个年段。养成教育具有"基础要求"、"渐进巩固"、"自悟自得""的特点,养成一个好习惯平均需要68天,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规范越细,可操作性越强。 2、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细化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行为养成教育的教材建设,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校本推进循序渐进、具体可行的行为养成文明规范,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具体、形象、直观。规范应涵盖基础性文明礼仪行为。 3、教育部门在对中小学办学绩效考核中,应把学校开设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刚性要求,并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4、办好家长学校,并将养成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使家长明白不同年龄孩子的行为习惯要求,家校紧密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人格结构的优化,改变不良的人格倾向,使孩子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