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开放型经济强省,外贸出口连续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为我省经济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外贸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自2008年11月份起江苏出口连续12个月出现负增长。尽管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外贸出口降幅逐月收窄,全省经济回升向好,但对外贸易实现全面复苏依然存在一定压力,我省出口企业面临的诸多困难仍需认真应对、积极解决。 我省外贸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欧美日等传统市场萎靡,企业出口订单普遍大幅减少。据统计,2009年1-11月,江苏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同比下降10.7%、21.7%和10.7%。2009年下半年以来,玩具、服装、鞋类等消费类产品订单情况有所好转,但总体仍以短单、小单、季节性订单为主。 2.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出口企业面临贸易摩擦不断。2009年前三季度,涉及我省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案件62起,涉案金额20.97亿美元。如受美国发起的"轮胎特保案"影响,2009年1-11月,我省口岸出口轮胎1778万条,价值7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7%和23.5%;其中,对美国出口轮胎555.1万条,下降19.4%。昆山、常熟等地企业轮胎出口下滑明显。 3.少数措施加重外贸企业负担,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国家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29号文)对我省外贸企业影响较大,5%的佣金比例限制相对苛刻,且文件前溯执行时间过长,增加了外贸企业的负担。此外,一些企业反映,保税区一定程度上存在手续繁琐、费用较高等问题;出口退税政策自由裁量权较大,税率选择存在随意性。 4.融资体系不健全,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凸显。中小外贸企业资产规模小、市场风险大、信用等级低,难以获得银行贷款。金融危机爆发后,各项政策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然而,中央和地方的投资多流向了国有企业、大企业,对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变相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5.外贸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低下。出口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外消费者过度需求基础之上的。这种增长模式使很多企业长期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转型动力不足。在外需萎缩时必然遭遇剧烈震荡。 为此,建议: 1、努力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对我省中小外贸出口企业而言,美日欧市场有着相当丰富的发展机会,也有利于吸收和运用当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时,我省出口企业开拓东南亚、非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前景良好。这些地区不仅具有自然丰富的资源,也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产品关税逐步接近于零。我们应用现实的眼光看待这些新兴市场,积极寻求商业机会。 2、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绕开贸易壁垒。指导省内中小外贸企业抱团出海,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一方面在抱成团的内部形成一种供求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化解部分投资风险。此外,还可积极争取在劳动力廉价、资源丰富的越南,孟加拉,危地马拉等地开设工厂基地或货源基地。越南、孟加拉等亚洲国家和我们在地理和文化上相近,在这些国家开设工厂基地,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投资信心。危地马拉等美洲国家的自然资源丰富,有助于我们建立稳固的资源供应。 3.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与惯例,保持政策扶持稳定性与规范性。就财税〔2009〕29号文对我省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开展深入调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对文件涉及外贸企业的条款进行适当修订,同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执行中采用灵活、宽松的处理方法。严格遵守WTO规则,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的同时,避免产生国际贸易争端。完善我省外贸风险预警平台,建立贸易摩擦预警和处理平台,发布风险信息,提醒企业合理规避各类贸易壁垒,及时提供应对措施。定期组织企业学习包括WTO规则在内的国际外贸通行规则和外贸新形势。 4.完善信用评估,缓解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难。加快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进一步推动外贸企业信用评估工作。建立好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针对海外市场需求下降,众多出口企业面临出口收汇风险加大的局面,解决企业"有单不敢接"和"有单无力接"问题,建议进一步为出口企业提供低价的出口信用保险,并提供出口信用融资。 5、引导企业努力练好内功,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战略联盟。建立中小外贸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关联企业内部加强联合、推进协作。鼓励企业推进工艺升级、产业转型,适应国际分工变化,积极参与服务外包等低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