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北地区甘薯生产加工简况: 虽然甘薯在我省为非主要农作物,但苏北地区甘薯淀粉加工业却是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经济作物,例如泗洪县约20余万亩的甘薯种植面积,集中在重岗、梅花、魏营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乡镇种植,甘薯是这里农民传统的主栽作物,甘薯淀粉加工也有几十年的历史,甘薯淀粉加工是当地家家户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苏北地区的甘薯淀粉粉丝以其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此外,甘薯每年种一茬春薯,生产成本较低且管理简单,4月中旬甘薯栽种后有大量富余时间外出打工,10月下旬甘薯收获后大约有10天时间加工淀粉即可。笔者作为甘薯科研人员,在苏北地区走访中听到许多农民反映当地政府因甘薯淀粉加工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而要求他们改种其它作物,由于不太熟悉其它作物种植方法,特别是当作物发生病害后不知道用什么农药防治,导致严重减产而减少收入。笔者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建议,应当规范发展苏北地区甘薯淀粉加工业,使其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苏北地区甘薯生产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近几年甘薯茎线虫病的蔓延,导致严重减产,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防治,产品农残严重超标,也严重污染了生产环境,使得当地政府部门提出减少甘薯种植面积而改种其它作物。但当地农民目前只掌握甘薯种植技术,而不太熟悉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笔者2009年在泗洪县重岗社区了解到,当年改种棉花的农户在棉花发生病害后不懂得防治,导致严重减产而每亩减收800元左右。对此,当地农民意见很大,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2、甘薯加工淀粉后的渣液排放到河沟后,变酸发臭,污染了环境,影响了村容村貌。这是因为渣液中的糖分发酵后会变酸、蛋白质等有机质发酵后会变臭所致,这在本质上与工业污染有很大的区别,只要控制得当,就会变废为宝。 3、有的农户收获甘薯后直接在河沟旁用河沟里的水打粉,极不卫生,用这样的淀粉加工粉条食用肯定会影响人体健康,必须严格禁止。 三、解决方案建议 1、在甘薯茎线虫病发生的地区,大力推广抗病品种,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经过几年的土壤自然修复,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留。这样可以稳定甘薯的种植面积,增加农民的收入。 2、如果要求农民将甘薯改种其它作物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服务一定要到位,使农民群众尽快掌握有关作物的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使他们不至于在生产中遇到问题而束手无策,造成减产减收。 3、政府部门要引导农民成立甘薯生产合作社,集中进行甘薯淀粉加工,每个自然村可挖一水塘集中排放淀粉加工的渣液。渣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后,即可消除糖分发酵后产生的酸水,水分蒸发后的沉积物是很好有机肥,可以挖出肥田,变废为宝。购买生石灰的费用可由加工淀粉排放渣液的农户分摊,而将挖塘的有机肥回馈他们。 4、在甘薯淀粉加工时节,环保部门一定要加强有关地点的巡查,严格禁止农户用河沟里的水打粉,以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