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各地通过开展农村"三清工程"(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和新一轮六件实事工程,农村面貌和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目前对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治理工作尚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农村田间地头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的污染也愈加明显。据调查了解,我省大多地区因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需要,一般农田每年使用化学农药6-8次,每次需用1-3种农药,每亩地一年可产生农药废弃包装约10-15个,病虫重发年份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则更多,尤其到了盛夏季节,一些农村田间地头、沟渠路边、池塘小溪随处可见大大小小、质地各异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少的3~5个、多则20~30个成堆。在农药包装材质中,玻璃瓶比例不足20%,而难降解的塑料瓶和铝箔袋占绝大多数,这些长年累积下来的"有毒垃圾",不仅影响农村环境面貌和污染农业生态,而且会对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许多隐患。 本人就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治理问题,走访了当地一些农民,并咨询部分农药经销商和企业,大家认为在农村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现象普遍存在,但要有效治理,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一是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分散经营,农民用药后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农民个人缺少约束力;二是农村废旧品的回收利用已经市场化,不再由供销部门一方经营,加之农药包装物的种类多、包装小,回收利用工作面广量大,完全市场化的回收体系用于农药包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三是农药企业回收农药包装物,需作无害化处理,回收成本太高,企业难以承担。四是农药包装废弃物分布的广泛性和随意性,具有农业面源污染的不确定性特征,因而控制的难度要比治理小化工"点污染"大得多。 本人通过对目前农村农药包装废弃物现状的调查及其治理工作的初步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1、制定专门的农药废弃物回收和利用的管理法规。目前,我国颁布的《农药管理条例》等法规中,虽然也涉及到农药废弃物管理的内容,但都是原则性的,实际操作执行难。另据有关信息,上海市2009年4月颁布了《上海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置的试行办法》。由于农药包装废弃物不同与一般生活垃圾,随意乱扔对生态环境可造成污染,并危害公共安全,因而收集、回收和安全处置工作应由政府组织实施,所需资金由财政买单。建议省有关部门着手组织相关调研工作,制定出台符合我省实际、便于操作的农药废弃物管理地方性法规,使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在安全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方面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通过政府引导或组织,增加公益性财政投入,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定点回收、集中处置和经费补偿等制度,从而安全、有效地回收和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控制农村环境污染。 2、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按照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和引导,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并将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定点回收和集中处置工作纳入农村"三清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范围,进而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此外,可借鉴废旧电池和日用塑料包装处置的方法,要求农药生产厂家在农药包装物上增加安全警示标志,在使用说明中注明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危害性,并告知农民正确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方法。 3、抓生产源头,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意丢弃的数量。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因地制宜采取以植保机防专业队(合作社)、或弥雾机专业户代防代治等形式,提高病虫专业化防治的覆盖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千家万户分散防治带来农药包装废弃物难收集、难管理的问题。同时,积极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等,抓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生产源头,降低农药使用量,从而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