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省各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进程加快,老城改造快速发展,新建筑群和住宅、商业小区不断出现,城市街道门牌号码缺损严重,号码标识参差不齐,格式老旧,识别困难。由于问题长期累积,积重难返,门牌号码混乱已成为城市管理困局: 一、缺号、跳号、重号普遍。部分单位、商家利用拆迁留下的门牌号码的空隙,不按顺序自由选号,造成一些地方在给门牌编制号码时,诸如含有8,6等号码的门牌被争抢,部分街道上出现多个88号,888号的重号。而1号,4号,13号,14号等号码,由于谐音和读音不讨喜,就很难发放出去。 二、新旧门牌混杂交错。在同一条街上,有不同质地的多种门牌,旧的搪瓷门牌,新的蓄光门牌,大理石门牌,手写的门牌,不干胶贴的门牌等等,字体也是各不相同。 三、门牌缺失或安装位置不一。大部分新装修的临街店面上,店名醒目,但已经没有了门牌号的位置。有的单位把门牌安装在房屋的正面,有的在侧面。有的在门的左边,有的在右边。有的门牌深处"隐居",要仔细寻觅才能在某个角落里发现。 四、缺乏指示门牌号码区间的路牌。一条街上往往数公里,相邻的两个门牌号之间可能只相差几米,也可能相距几百米至上千米,这就给查找带来了困难,不熟悉的外地人员很难迅速找到所需地址,缺乏对门牌号码区间的有效指示牌。 城市门牌管理混乱的原因主要是:门牌的管理,原本是民政的职能,但是由于公安部门兼管户籍,所以门牌工作实际是两家共管,但职责不清,在全国各地都是难题。2004年,经过政府协调,南京地名门牌的管理权一锤定音:民政退出,公安全权管理。但是由于没有民政地名部门的专业知识作指导,地名管理仍是捉襟见肘,解决历史问题决非一朝一夕。 陈旧的门牌号码管理制度已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增加了邮政、户籍、旅游事业等城市管理成本,已经开始影响我省各城市经济发展。建议: 一、制定城市门牌号码管理条例。广泛向社会征集建议和意见,参照国外成功经验,以地方立法形式,制定门牌号码管理规定,提高依法治国水平,使城市门牌号码管理有法可依。 二、公安和民政部门加强协调沟通,齐抓共管,互相提供信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进行数字地名建设,建立开发门牌号码管理系统,方便信息共享,使之能够对所有的街道和门牌号码进行多种形式的管理、查询和浏览。 三、建议在新建街道采取"量化门牌号法",即根据某门户在街路上的位置来确定其门户的门牌号码。其首先确定所在街路的起点,并将该起点标志物确定为0点坐标,然后测量门户中心线和0点坐标之间的距离,最后取整数,并依据东双西单或南双北单的原则取单号或双号。由于此种门牌是根据单位的门户位置排定的,所以不受街路上门户增减后门户顺序发生变化的干扰,只要门户位置不变,门牌号码也不用改变,其门牌号与其单位的门户共存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门牌号的长期稳定,解决了拆迁等城市改造项目后的门牌号码的错乱和空缺。量化方法编排的街路门牌号实际上是对应门户在街路上坐标米数,根据门牌号码就能非常直观地了解到该门户所在位置。这就具备了较强指位性,而且好找、好记。量化方法不象传统方法那样要考虑有无空号、留多少空号、如何支号、左邻右舍是多少等诸多棘手的问题。在不做任何预留号的情况下,不论街路两侧出现多少使用门牌号的单位,都可以毫无障碍地及时予以编排。 四、对门牌的安装位置、门牌制作等严格规定。在现有条件下,首先完善补齐所有街道的门牌号码和门楼牌号标识,尽快消灭门牌号码盲点,规范门牌安放的统一位置。研究试行新款门牌钉挂。在步行街等繁华地区,可试行夜光门牌、艺术门牌。 五、在路牌上加注门牌区间,方便外地人员查找。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做法。在临近马路路口的路牌上,在路名的下方标明这一段马路门牌的号码的范围。增加这一引导,可以辨明大小门牌号,使外来人员找到目的地可以便捷很多。 本人在九届政协期间曾就此问题提出提案,当时有关部门以费用太高、难以落实为由加以拒绝。从2005年至今的五年间,这一问题仍然存在,并且越来越严重。可喜的是,经过五年的发展,现在各级政府可支配财政经费有了大幅度增加,诸如南京等市在城市建设方面投资越来越大,马路护栏在完全可以继续使用的情况下换了一次又一次。因此,我省各市现在完全有实力来完成城市门牌的更新补充。 希望有关部门从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城市形象、更好地服务人民的大局考虑,在一次又一次进行马路出新的同时,把门牌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