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数量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生活垃圾也以年均增长率8.98%的速度迅猛增加。数量庞大的城市垃圾给城市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关系到保护和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内容。建设部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国600多座城市,有三分之一以上被垃圾包围,以至于不少城市出现"垃圾危机"。 近几个月来,由垃圾焚烧而引发的持续不断而广泛深入的公共讨论,令"垃圾围城"的危局受到公众的强烈关注,此时对实施垃圾分类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一些省份和城市已纷纷行动起来,例如广州今年广州今年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福州市将通过在全市社区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促进卫生环境治理,提高垃圾处理利用率和市民环保意识,实现再生资源有效回收,节省垃圾处理运输成本。 江苏是人口大省、经济强省,同时也是环境容量小省。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把有危害的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这项工作如果再不强制推行,"垃圾围城"将会愈演愈烈,垃圾危机将会导致社会危机。有些城市诸如南京垃圾分类已推行九年,但至今尚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类。虽然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上标注"可回收物"、"不可回收"字样,但基本是个摆设,其中的垃圾都是混装、混运。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投入扩建、增建垃圾填埋场,新建垃圾焚烧厂,但远远跟不上日益增多垃圾的处理需要。科学发展、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要求都警示我们必须尽快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工作。为此特再次提出建议如下: 1、政府应高度重视,强有力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可在省会城市南京和苏州、无锡、扬州等省辖市主城区先行开展,取得初步成效后再向其他城市推行。政府机关必须带头实行。 2、应出台地方性法规,强制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垃圾分类的诸多问题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要制定前瞻性的规划方案和便于操作的各项措施。并注重协调和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3、动用一切手段加大宣传工作,指导公众实施垃圾分类。应让每个市民知道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不分类的危害性,日常生活垃圾应如何进行分类,分成几类,分别如何收集、处理等等。 4、向社会开放并扶持垃圾处理产业市场。应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一个企业管理、政府监督、法律保障的公平竞争平台,将垃圾的收集、分拣、回收、储运、处理、再生利用、产品经营等一体化,形成产业链,实现互动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