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虽然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声望不断提高,但是他们的职业满足感却在降低,职业压力不断增强,形成的职业焦虑感以及心理问题不断增加。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学校的2292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结果是约51.2%的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1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32.2%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另有2.5%的教师已出现"心理疾病"。 上海市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所属小学3055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心理问题检出率也高达48%,其中有明显心理疾病症状的教师占12%。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与长时期的焦虑感有关。教师的工作时间长,课时批改作业工作量打,据调查,中小学里,每天工作时间达10个小时以上的占到教师总数的56.2%。 工作时间长使得教师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下降。 教师的心理问题对于他们的教育活动影响非常大,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态现象,不仅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师生交往,容易在工作中对学生发脾气,甚至体罚学生,造成对学生的各种伤害。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的心理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的多种因素之一。 目前在中小学职前教育中,没有专门针对教师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职后工作中,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指导和关怀,导致教育的心理问题不断严重。教师产生心理问题后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机构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和指导。 为此,我们建议: (1)由省教育厅建立全省性的教师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开设教师心理健康热线。 (2)以县为单位、依托教师进修学校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配备相关专业人员。 (3)设立省级相关课题,研究全省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4)在师范生中开设相关教师专业心理健康指导课程。 (5)在教师的职后培训中,设计相关的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