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0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0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0-04-02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为加快江苏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江苏经济发达区域核心城市的引领和幅射作用,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非常有必要在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进行本科院校规划布局或将集中在南京等中心城市的本科院校向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进行延伸。 (1)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核心城市进行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带动区域文化、技术与社会进步,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自2005年江苏提出"教育强省,服务两个率先"战略以来,江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力促进了江苏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但从全省高等教育的布局,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地区分布来看,基本格局仍然没有改变,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截止至目前,江苏省有本科院校40多所,其中超过一半位于省会城市南京,其它的则散落于几个地市级中心城市。而诸如昆山、张家港这样经济发达的新兴城市,则鲜有高水平的本科院校。 大学是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以高等教育为源泉的"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新增长理论认为,以高等教育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长期以来,江苏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对引入高等教育资源十分重视,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缺少更高层级政府的主导,效果并不明显。随着这些城市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条件的更加完备,在这些城市进行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带动区域文化、技术与社会进步,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2)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核心城市进行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能够加快江苏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进程,有利于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高等院校明确办学特色、拓宽服务范围,提升办学水平。 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将聚集于中心城市的本科院校,延伸布局到更多的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战以后,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许多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学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结合区域的发展需求,在中小城市开办高技术公司,吸引高技术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以大学为依托的科技园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发动机,而其自身也得到更快、更为持久的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较为典型的有美国硅谷的斯坦福大学、日本筑波科技城的筑波大学、犹他州-盐湖城地区的犹他大学等。为此,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在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进行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能够加快江苏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进程,有利于高等院校明确办学特色、拓宽服务范围,提升办学水平。 (3)依据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围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定位,充分考虑高水平本科院校在省内的地域分布,特别是那些经济发展好的城市应优先布局,对江苏省本科院校进行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是将聚集于中心城市的本科院校布局延伸到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的强大内在动力。昆山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26亿元,财政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继续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张家港市2008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0亿元,在全国县城经济百强县(市)中列第三位。这些城市的经济基础为建设高水平本科院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其经济实力、经济地位和社会发展不相称的是,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稀缺。正因为缺少了技术、人才、思想的集散地--高水平的本科院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削减了这些地区对整个江苏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我建议:依据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围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定位,充分考虑高水平本科院校在省内的地域分布,规划中应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核心城市进行本科院校布局和调整,特别是那些经济发展好的中小城市应优先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