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落实中央关于南京跨江发展规划战略步伐的加快,南京市江北地区的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大江两岸跨江交通的需求不断增长,现有跨江通道不足的矛盾也日益明显,而建设陆上跨江通道不仅投入大而且周期长,因此要想在短时间缓解跨江通道不足的压力,需要另辟蹊径。 一、南京过江通道的现状分析 目前,城市过江通道的缺乏现已成为制约南京城市发展,特别是江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 1、已经建成的长江二桥和三桥都远离主城区,就连已开工建设的长江四桥和纬七路过江通道同样离主城区较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就地理位置而言长江大桥还没有其替代的过江通道。就现状而言,南京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过江通道就是一个长江大桥。 2、南京长江大桥已经处于严重超负荷运营状态,由于缺乏有效可行的分流通道,现阶段的禁行措施已经无法解决长江大桥拥堵问题。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设计日流量1万辆,如今它的日通行车辆已超过6万辆,超出设计流量近6倍。为缓解大桥交通压力,南京市交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出台长江大桥分流措施:从最早的全天候禁止本市货车通行,一直到2005年底全天候禁止悬挂外地号牌的中、小型客车及专用车在长江大桥通行,南京长江大桥实际已经成为南京的"市内桥"。南京市交管部门表示,虽然禁行措施实施后,最高时每天减少近万车辆,但是在迅猛发展的城市车辆面前,长江大桥的车流又很快回到以往近7万辆的超饱和状态。现阶段的禁行措施已经无法解决长江大桥拥堵问题。 由于南京长江大桥长期超负荷运营,大桥技术状况已经开始下降。2002年,长江大桥进行了建成30年来首次大修工程,此后几乎每年都要修桥,在年复一年的碾压中,长江大桥已经沦入不停整修不停损坏的怪圈中。其中2004年一年就修了两次,2008年2月底又一次进行了6000平方米路面的维修,维修时间达二十多天,这次维修距2007年11月份的一次大修仅三个月左右。2008年6月长江大桥又由于引桥失火,大桥受损严重,分别在6月和8月进行了两阶段的全面大修。 经过40年的沉重运营,长江大桥已略显疲态,但似乎压在他身上的担子却越来越重,为了更好的保护长江大桥,给大桥减压已显得刻不容缓。 3、江北居民出行缺乏便捷、可靠的过江通道。随着江北楼盘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江北置业,然而不便的出行环境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目前江北的明发滨江新城、威尼斯水城、江岸水城、苏宁天润等楼盘的入住率只有3成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交通设施配套不全,特别是跨江交通的配套不足。本来交通配套的不足已经使得江北居民的出行变得困难,大桥的拥挤使得江北居民的出行难上加难,江北居民迫切需要方便、快捷、可靠的出行方式。 4、在南京城市规划新建的11条跨江通道中,纬三路跨江通道和上元门跨江通道主要是为城市跨江交通服务的,但无论是纬三路跨江通道还是上元门跨江通道,在短期内都无法实现,难以缓解南京长江大桥的车流压力。 长江水运巴士建设周期短、见效快、衔接便利、是缓解当前城市跨江通道不足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缓解大桥交通压力、解决江北居民出行困难,而且对于支持跨江发展战略,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完善构建立体化、可供选择的过江通道,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竞争力的快速提升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建设长江水运巴士过江通道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开辟水运巴士航线的必要性及建议 1、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缓解南京长江大桥交通压力的需要。 四十多年来,南京长江大桥一直是沟通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建设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近十年来,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跨江通道的增加,国家南北过江交通紧张局面已经得到缓解;而对南京城市经济建设来说,承着开发沿江和江北力度加大,南京中心城区和定位为南京副中心的浦口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日益紧张。 南京长江大桥由于具有长江二桥、三桥和其它过江通道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城市跨江交通的主要承担者。虽然有关部门已采取限制货车、限制外地车等禁行措施,但在迅猛发展的城市车辆面前,长江大桥的车流又很快回到以往超过6万辆的超饱和状态,交通堵塞愈演愈烈,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短期内增辟水上跨江通道不失为一种经济的选择。 长江水运巴士建设项目具有投入少,建设周期短的特点,可快速缓解过江交通客运需求,等同于开通了一条跨江通道,不仅可以缓解目前南京长江大桥巨大的交通压力,而且对于支持"沿江发展"战略,促进江北地区发展、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跨江交通方式,构造立体化跨江交通的需要。 随着南京城市的扩展和江北地区的发展提速,跨江交通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日益增长的跨江出行让公路大桥不堪重负,构建立体跨江通道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长江水运巴士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服务模式,有着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衔接便利,有利环保的特点,是短期内可以为市民提供的一种新型跨江交通方式。长江水运巴士与地铁、公交、桥梁、隧道共同构成立体化的过江交通体系,可为两岸居民的出行提供多层次的服务,有利于迅速增大过江通道容量、增强跨江交通的可靠性。 3、应对灾害天气、突发事件和战备保障的需要。 长江是沟通我国东西水运的大通道,同时又是隔断南北之间的天堑。在遭遇暴雪等灾害性天气时,陆上交通通行受阻,水运巴士能极大地缓解大桥的通行压力;在大桥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或出现其他突发事件时,水运巴士可及时缓解两岸大量客流带来的通行压力;在未来战争中,跨江桥梁和过江隧道既是敌人袭击破坏的重要目标,也是我方必保的战略设施。在世界还不安宁的环境中 ,完全依赖于桥梁和隧道是有风险的。水上交通是可移动的桥梁,是炸不垮的通道,因此从战备及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角度考虑,发展长江水运巴士都是很有必要的。 为疏解长江大桥交通拥堵的影响,支持跨江发展战略,落实公交优先政策,构建立体化的过江交通体系,建议开辟南京水运巴士航线则不失为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水上交通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