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内容,并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继工业经济之后又一次新的经济形态。谁能抢先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优势,谁就能在21世纪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目前北欧部分国家已经走上了低碳发展道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紧随其后。2009年11月, 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江苏要想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紧紧追赶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促进经济和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从江苏的实际情况看,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一是碳排放总量较大。根据《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2007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8.24亿吨CO2当量,占全国7%-8%;人均排放2.95吨碳,近乎国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二是能源消费以煤为主。2008年江苏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803吨标准煤/万元,低于全国单位GDP能耗平均水平27%,但仍高于北京、广东、浙江和上海的水平。煤炭占全省能源消费的70%,火电占比80%以上。三是工业重型化特征明显。冶金、石化、电力、建材等高物耗、高能耗行业占制造业70%以上,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2008年江苏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耗总量达17506万吨标准煤,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达80.9%。随着江苏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碳排放需求还将进一步释放。 把低碳经济作为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键是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是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抓紧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将单位GDP的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订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奖惩办法,不但重视劳动和资本这样的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更要着眼于制约化石能源和大气环境容量这样的自然资本。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及环保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机、生态、高效农业,推进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努力增加碳汇。三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和碳储存创新技术。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等,逐步用新的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加快发展核电,扶持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新能源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开展碳捕捉和地下储存创新技术。四是加快推进低碳型城市建设。从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及固碳措施等多方面来考虑城市建设和经营发展。推行绿色交通,倡导"低碳化生存"。建立碳税碳价机制和低碳经济试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转型。 由于能源消费长期以煤为主,碳捕捉及地下储存技术成为重要的碳减排措施。将CO2捕捉并封存在深部咸水含水层、废弃的石油或天然气储层以及不可开采的煤层中。一方面可以减少CO2的空中排放,另一方面提高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的采收率,实现油气增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建议江苏率先推进该技术,结合江苏省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采用CO2-EOR技术,即"提高石油回采率"。 江苏油田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扬州、盐城、淮阴、泰州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近20个。将超临界状态的CO2直接注入已开采过的储油层中,在高压条件下CO2推动原油向生产井流动,从而提高石油的采出率。其中部分CO2溶解于未能被开采的原油中或贮存于地层孔隙中,部分CO2随原油、水和天然气从生产井排出,这部分CO2可以通过分离和压缩由注气井循环注入储油层。 2、采用CO2-ECBM技术,即"提高煤层气的产量"。 徐州市是江苏省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尤其是煤炭资源,是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的煤炭基地。徐州煤矿中位于闸河煤田的新河矿、卧牛矿已停产,将CO2注入废弃的煤层可提高煤层气产量。煤体表面吸附CO2的能力大约是吸附甲烷能力的2倍,当CO2被注入煤层后,其降低了CH4竞争吸附空间,可以将甲烷从煤的微表面置换出来,从而提高煤层CH4的采收率。 3、将CO2注入深部咸水含水层储存。 其储存机制有三种:①地层作为容器封闭CO2;②矿物捕捉,岩石矿物与CO2发生化学反应;③溶解性捕集,将CO2溶解在地下水中。江苏的地下半咸水、咸水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沿海城市,因此连云港市、盐城市、南通市可作为CO2的储存地。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CO2地质埋存技术在发达国家已有十几年的研究历史,从一般概念、基本理论到实施系统的各主要环节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美国开发出核磁共振监测技术和利用水力破裂法提高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技术,使实施大规模商业开发成为可能。由于我国起步较晚,CO2地质埋存技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相关技术要素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