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研究务求博赅精审,穷源尽委,独具创意。然而近年以来,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炒冷饭式的低水平重复触目皆是,大段抄袭亦见怪不怪,状况令人心惊。长此以往,不独诺贝尔奖无缘,且恐国将不国。造成此种局面,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学术道德之式微,但学术资料之难以搜求赅备,亦为因素之一。 所谓"公益收藏机构"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拨款维系的收藏文物、文献、艺术品、自然遗产(例如化石)等的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之类的公共服务机构。这些机构收藏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文物文献等学术资料,对于繁荣学术、进行高精尖学术研究,使我国的学术研究水平走向国际前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珍秘资料,却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我国学者无法使用,甚至无法查阅。因为这些机构虽然也有"全面免费开放"的条例,例如博物馆免费参观,图书馆免费阅览,但是那都是针对普通读者,例如市民阅读小说,中学生做作业,根本与学术研究不相干。如果一个学者要进这些收藏机构查阅珍秘资料,并且要拍摄照片,用于论著出版,就往往被要求事先预约、提供单位证明、支付查阅费、拍照费、复印费以及诸如"开库费"、"提取费"、"手续费"之类无法明码标价的高额费用,否则就可能遭遇种种理由的推脱而吃闭门羹。反之,有的外国人有能力提供高额费用,则可以被允许查阅甚至拍摄这些珍秘资料。例如我认识的一位日本学者,他花了6000元人民币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查阅了两个敦煌写本。这样的高额费用,我国学者基本上都无法支付,因为他们的收入与科研经费都十分有限。公益收藏机构的基本义务就是向有需求的公众提供服务,其中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是免费服务。令人感慨的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都热忱欢迎学者使用他们珍藏的学术资料,而且大多免费;而中国的收藏机构,则往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作为义务内保存的学术资料当做摇钱树,藉以解决职工的奖金,而且数十年来成为一个行业内不宣的秘密,学者们都得遵循这个潜规则。可是,这是完全背离公益收藏机构设置之初的目标的,应该加以纠正。只有物尽其用,才能真正显示收藏机构的意义和价值。 有鉴于此,我吁请所有的公益收藏机构向学者们全面开放研究资料。要而言之,主要有这么几点: 1.公布已久的出土文物、已解密的普通档案、普通线装古籍之类,应该完全免费提供学者研究,包括查阅和拍摄、扫描、复印; 2.珍稀文物、已解密的稀有档案、孤本图书、手稿之类,应提供学者免费查阅,适当收取拍照使用的费用,并且明码标价; 3.本省的学者、收藏机构、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应用,将大大促进本身的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应该尽量降低使用费的标准; 4.由于大幅度降低了收藏机构的资料使用费标准,这些机构变成了"清水衙门",因此我也吁请各级政府对于所属公益收藏机构加大拨款,加强建设,使其更加健全,更加著名,发挥更大的学术支撑作用。 假如我们的公益收藏机构都能如此,那么世界学术的巅峰很快就将是我们脚下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