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0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0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0-04-02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锡剧、扬剧是我省地方戏剧的主要剧种。省演艺集团所属的锡剧团、扬剧团于1953年经文化部批准建团以来,一直是江苏地方戏剧的挖根生演出团体,起着实验示范的领军作用。锡剧《红色的种子》、《红花曲》,扬剧《百岁挂帅》、《恩仇记》等剧目曾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并拥有高秀英、姚澄、王兰英、沈佩华、华素琴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的表演艺术家。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以后,这两个团在省演艺集团的领导下,演出市场和受众面有了进一步扩大和拓宽。锡剧团新排剧目《桃花村》获省舞台精品奖、省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省扬剧团承办的“扬剧百场村镇行”文艺惠民工程等活动,观众逾50万人次,并出现了单场演出观众逾万人的盛况。由此可见,地方戏的演出依然是当今我省苏南、苏中地区市民、农民文化娱乐的重要取向。 但是,由于退休、改行、调离、去世等原因,这两个团目前在职演员均为27人,人数上已低于市级剧团,与县级剧团大致相当。赏队伍的主干力量也日趋老化,其中由省戏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培养的赏平均年龄已近50岁,他们将在10年内逐步退休,实际上离开舞台的时间还要提前。 更加令人焦虑的是,锡剧团已有9年、扬剧团已有18年没有招生。按照剧团的工作规律,每隔若干年招生一次,才能保证基本演出队伍的流动和延续。即使是现在着手培养,5年后毕业,10年后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演员。同时,由于剧种、地域、生活条件等因素所限,今后也很难从市县地方表演团体或社会上直接引进人才。 可以想见,如果坐视演员无以为继的现状而不作为,不用10年时间,这两个有着50多年历史、代表江苏地方戏曲最高水准的省属,就很有可能名存实亡,甚至会有自行消亡。 锡剧、扬剧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江苏主要地方剧种,省锡剧团、扬剧团作为得到以市民、农民为主体的观众群认可和欢迎的表演团体,加强整体的后续人才队伍建设,已是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这不仅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应有之义,而且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省地方戏曲剧团经体制改革而长持活力的具体举措。 尽快启动招生工作,是解决省属地方戏剧团存续发展突出问题的唯一选择。但是改制后省演艺集团已不具有正规培训戏曲生员的职能和经费,锡剧团、扬剧团也不是独立法人单位。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和扶持,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建议: 一、提请省文化厅要求省戏剧学校于今年秋季开办锡剧、扬剧表演专业(班),自主招生,学制5年,中专文化程度。两个班各招收10-12岁的学员40人,其中男女学生分别为20人。公共课程共享该校现有教学资源,戏曲专业课的师资不足部分商省演艺集团委派。 二、提请中共省委宣传部协调解决所需经费。目前地方戏曲团体招生都很困难,大都采用公费培养的方法,籍以鼓励入学和稳定生员。参照省戏校京剧班、以及无锡、扬州市由政府出资办班的方式,两个班每年各项经费开支约120万元,五学年共需600万元。 三、提请省演艺集团对学员在校期间的情况定期考察,毕业后择优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