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0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0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0-04-02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目前社会上因父母有一方或双方在外务工而出现的留守学生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沟通交流的缺少、有效监护的缺乏,导致留守学生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1、学习缺乏帮助。由于一方在外,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则承担了全部家务和本职工作双重压力,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又不高,对孩子的学习不能给予帮助。 2、心理缺乏疏导。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子女,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些烦恼。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但由于父母在外,使得留守子女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3、性格比较极端。留守子女常常表现为两种极端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他人注意自己。而且部分留守子女的行为习惯较差,有的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有的沉迷于电视、游戏,具有破坏性、煽动性。 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关爱,也是学校"育人至上"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对国家尽责的体现。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以学校的主动作为,积极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配合,努力化解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不足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 一是强化学校教育。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帮助的第一倾诉对象为教师,因此,关爱留守学生,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应该成为学校必须研究和重视的课题。建议教育部门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中,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确保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上把对留守学生的关爱落到实处。通过各项活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自觉主动参与,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疏导、治疗"同步进行。 二是促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人格形成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可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平台,建立学校、家长和留守学生间热线联系制度,利用各种信息沟通手段,指导和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发现苗头,及时进行疏导。 三要营造社会氛围。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动员全社会更多的人来关爱他们。建立学校与社区联系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功能,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社会行为取向,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