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0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0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0-04-02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之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将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我省是教育大省,应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创建全国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   虽然我省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发展不平衡,别说是苏南与苏北,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就是同一个相对发达地区内也突显不平衡。   一、制约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内在原因及外部表现   1、教育的不均衡有着长期、深刻的历史原因,归根结蒂是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优质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造成的。从90年代开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民对优势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对教育投入却出现不足,这样导致了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甚至是校内之间(校内的各种重点班)差异很大,并形成事实的“既得利益”集团,在损害利益获得者的基础上来实现教育均衡,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2、教育的不均衡表现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上的均衡发展状况,如,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办学特色、教育质量、生源结构等。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硬件设施已差距不大,教育的不均衡表现为: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上。二是城市的各区、各学校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和区域范围内变相的重点初中和小学。三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生源结构上,某些学校利用特殊的招生手段完成优质生源的垄断。   3、“择校”热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由于教育的不均衡,导致“择校”热不断升温,造成了巨大生源差异,而生源差距又是影响升学率的主要因素,升学率的差异又迫使学生“择校”,这样恶性循环,“择校”愈演愈烈。可以说,“择校”是目前阻碍我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关键,帛约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进程。   二、促进我省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若干建议   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须把握“均衡”与“优质”并重的深刻内涵。均衡发展是优质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均衡发展,优质教育才能真正做好;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造峰”,实现“均衡”与“优质”的双赢;不是一刀切和“千校一面”、“万校一色”,而是实现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均衡。   1、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政府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缩小义务教育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一是继续强化教育公平的理念。在资源分配中,加大对落后区域的扶持力度,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上,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强弱联合,优化教育资源。二是重视、鼓励、利用民间办学力量来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保障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生源均衡分布,创建平等和谐的义务教育环境,引导学校从生源之争转向教学质量、教育特色的竞争。   2、制定并量化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标准。根据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工作目标,制订体系规范、导向科学、体现实效的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评估标准,对各地创建工作给予科学指导和有田径促进;组织市相关部门对各地创建工作加强督查。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宣传创建工作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正确的发展导向。   3、促进师资队伍和管理能力在城乡间流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在学校之间实行优秀教师定期相互轮岗制度,保证各学校师资力量相对均衡。特别是出台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教育薄弱学校任教的政策,制定长年计划选派一批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去任教,并将这种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其日后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抓住义务教育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帛的契机,使各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及市(县)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大致相当。二是着力推进管理水平高位均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驾驭教育之舟的舵手,对办好一所学校至关重要。积极高质量地培养选拔高端教育管理人才,推动各地配优配强校长并做到有序流动,促进管理水平均衡提高。积极探索构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制度,搭建有效平台,着力推动提升校长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4、加快发展薄弱学校。一是推进教育质量高位均衡。重视学校由于地域区位不同、历史文化积淀有别等方面的不同,建立健全学校内在发展机制。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追求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学校做到各有所长、各有所强。扭转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靠加重学生负担提高所谓“质量”的做法,发挥学校的特色,实现教学质量高位均衡。二是通过建设中小学公共图书馆、体育场、劳动技术设施、信息网络等设施,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平台。如,区域内所有学校图书馆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所有学校的各种课程的课件、教案、教研成果等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备课、学生自学提供便利条件,使有限的投入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   5、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高位均衡是义务教育的理想状态,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目标也应不相同,促进教育均衡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过程。当前,迫切需要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从源头上堵住由生源竞争所造成的一系列不公平性,改善薄弱学校的生源状况,淡化学校间的考试竞争,这是高位均衡发展的切入点。即,取消“重点”初中和“重点”小学,所有小学毕业生全部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对具体做法作如下建议:   (1)将省级示范性高中(主要是第一批次招生的高中)的招生指标“同比、全额”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并且在各初中学校招生时不设分数底线。从而缓解初中学校之间升学竞争压力,促进生源的合理分配,从根源上缓解“择校”问题。从局部来看,示范性高中的高考均分、本科进线率等指标会下降,但从整个无锡的角度来看,万人本科率不会降低。   (2)规范民办学校的招生行为。一是不允许民办学校采用考试和变相测试的办法进行招生。推行在公证部门、纪检部门、家长代表监督下的“电脑派位”,化解优秀学生过度集中在热点学校的现象。二是严格执行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不允许民办学校在招生计划外再招收“借读生”。   (3)控制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的行为。公办学校按照“就近、免试、免费”的原则招生,对少数由于家庭搬迁等原因确需“择校”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严格审批;对特色公办学校招收的特长生,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把好招生计划关。   (4)严格控制“借读”行为。对热点公办学校充分满足学区学生就学后,尚有剩余资源可以招收适量“借读生”。借读生不能享受示范性高中的分配指标。   (5)防止个别区属公办学校借“九年一贯制”之名,垄断优质生源,变相举办重点学校。   总之,我省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就是要分阶段、分步骤尽可能缩小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尽可能让优质资源得到迅速扩张,实现教育发展的更高层次均衡,最终形成区域协调、布局合理、资源均衡、注重质量的整体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