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0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0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0-04-02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融合产业集群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通过高密度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产生新的增长点或新的产业。产业融合既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又可以通过产业的兼并与融合,改善原有竞争关系,促进产业组织优化,形成新的亮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及有序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苏、锡、常为代表的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推动以农业经济主导的江苏经济向工业化转变。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但空间布局的分散带来了规模不经济、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系列问题,为有效解决问题,兴办了各种类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小区集中,企业在空间布局上开始由分散走向了集中,但企业之间并无太强的关联性,分工协作关系并不明确,处于一种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从90年代后期开始到现在,江苏经济开始由企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不断增强,以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为中心,培育了一批专业化的配套企业,围绕某一特定的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协作体系。为有效地提高江苏省县域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2003年江苏省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着力打造100个特色产业集群的规划目标。目前,江苏不少地区已形成产业集群或出现产业集群的雏形,如吴江市已形成了针纺织、喷织、印染化工、机械、铸造等具有强烈关联性与协作效应的特色产业集群,仅横扇镇就拥有横机近30000台,电动横机、电脑横机逾2000台,其中单价30万元以上的电脑横机近100台,全镇7000多户居民中有3600多户直接从事羊毛衫生产,1000多户从事羊毛衫产业相关配套服务;宜兴市环保产业有企业近千家,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产品占国内市场15%以上份额,其中水处理设备占30%以上;扬中市低压电器产业板块有生产企业500多家,销售收入近50亿元,是国内同行业首家通过国家评审验收的电力电器企业基地;邳州市板材加工产业板块已成为全国“四大板材加工基地之一”,现有各类板材加工企业2850家,实现产能年加工各类板材3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1/5,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但我省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集群层次低、创新动力不足、根植性差等主要问题。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正把本国(地区)属于“边际产业”和产品(或中间产品)已经进入“标准化”生产的产业转移到具有要素比较优势的中国,作为产业转移载体的对外投资在我国已经愈演愈烈。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经验为江苏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电子产业集群,我国广东省的专业镇和浙江的块状经济等。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明确将长三角经济区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与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将有效提高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竞争力,关键在于对两省一市的产业整合,优化主体与配套相互依存的产业链,发挥“磁吸效应”。 这些都为江苏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江苏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一翼,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是江苏省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产业竞争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这有利于江苏凭借特有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实力,对现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整合,直接参与产业区域协作,在国际产业转移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力争在“制造中心”的大环境下快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升产业集聚和辐射力。 因此,我省应该在明确当前全省产业发展所处演化阶段、分布状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苏南、苏中、苏北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利弊,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江苏省内各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系统地、科学地确定江苏省境内各县域的主导产业,认真分析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与路径,对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明确定位,既要与其它区域相关产业建立强关联性,又要形成错位发展,以扬长避短,提高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具体建议如下: 1、根据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分别实施不同的区域发展策略。在苏南,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良好,可以建立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关联性产业集群,以现有的高新区、大学科学园和软件园等为载体,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思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推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而在苏中、苏北地区,因基础薄弱,应注意加强与其它区域的横向合作,进一步建立专业化的配套生产基地,同时注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以低成本为动力的企业集聚向以创新为动力的产业集群转变。 2、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系统科学地确定江苏省境内各县域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立一系列专业化的配套关联企业,发挥区域优势所在,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规划,整合现有的产业布局,力争在全省的范围内,每个县域都能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及竞争优势所在建立2到3个产业集群。 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立一系列专业化的配套关联企业,发挥区域优势,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及长三角产业整合的外在机遇,平衡苏南、苏北的地区差距,实现制造业的雁阵分工,增强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推动现有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集群企业的根植性与集群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