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新招录的本专科毕业生素质大不如前。这固然有因大学扩招而导致生源质量下降、高素质人才选择继续深造或寻求国外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不过,高等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在于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社会耗费各类资源全力保障高等教育,家庭花费大量开支供养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其目的就在于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有用之才。高等教育由追求量的扩张转型为追求质的提升,是实现这一社会愿景的必由之路。 在工作生活接触与本次会前调研过程中发现,本专科毕业生素质不尽如人意的表现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且这些表现均与大学生的在校就读状况密切相关。 一是缺乏专业理论知识。高等教育所教授知识与社会工作实际需要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毕业生不能对口就业时较好理解;如果发生在己实现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人群之中,就不得不反思高等教育的授业内容。比如,法院近年招收的法律专业毕业生,许多不知道人身损害赔偿、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等常见纠纷的处理流程,自己或家人遇到相关纠纷时,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查找法律法规而只能向别人咨询或求教。再比如,有一家企业招录了数名电气专业的大专生(同时具有电工合格证),他们竟然不知道人体安全电压(36伏)是多少伏。这一方面与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有关。大学课程设计普遍重基础理论轻实践运用。另一方面与高等教育的课程教授有关。许多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提纲挈领地讲讲知识框架和重点专题,其余的让学生自学,对于学生是否自学到位不作管理与过问。 二是缺乏严谨扎实作风。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新招录的本专科毕业生工作不认真不扎实,事情做过了就算做完了,是否做到位在所不问,是否存在工作差错在所不问。对此,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应当难辞其咎。大学里普遍注重学生从宏观上整体地掌握专业知识,忽视要求学生在微观上准确地掌握专业知识。对于学习效果考核,满足于及格,基本不再提出严谨细致方面的要求。大学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不少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但是对这些课业普遍要求不高,虽然增加了些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引导学生养成了敷衍了事、凡事图个差不多的劣习。 三是缺乏钻研创新精神。许多本专科毕业生对于所负责的工作,只求得过且过,不求精益求精;只讲因循守旧,不思改进完善。这也与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关。现在的大学对本专科大学生实施的实际上是一种新型应试性教育,根本就没有把其当成高端人才来培养,较少对其钻研精神进行引导,也较少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原来高校极为重视的毕业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现在也因各种原因大大放松要求。 与此同时,在校本专科学生也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各种应试准备或非学业事务之中:第一年熟悉熟悉环境;第二年考考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第三年有的准备考研,有的准备考公务员;第四年全国各地找工作。期间,有的学生忙着外出勤工俭学,有的学生忙着自主创业,还有的学生忙着提前接触社会。学生在这种状态之下,确实难以静下来好好地做些学业与学术钻研。 从社会用人单位视角所发现的现行高等教育缺憾,固有整个社会风气、就业形势压力和学生自身潜质等方面的原因。不过,高教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仍有加以扭转的巨大空间。 首先,加大高等教学师资的供给。弘扬从严治教。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各高校有必要借机将师生比回归到趋于合理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全面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如强制性规定,各科教师在开课期间必须与所有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课外交流,且每次参与课外交流学生不得超过一定人数。以此保证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解答学生学习困惑,在因材施教与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提出更高教学要求。 其次,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减轻大学教师的压力。大学教师特别是年轻大学教师,在我国是一个工作压力非常大的职业群体。其压力来自于方方面面,如经济生活压力、科研成果压力、项目申报压力、日常事务压力等。这种本不该出现的社会现象,导致大学教师对于课内外教学没有归宿感和成就感,转而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务之外。对于学术成果量化考核、学术领域造假成风、项目评审黑幕重重等高教科研体制积弊的革除,许多专家学者与有识之士正在多方奔走与不懈努力。在此补充建议,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让教研人员从事事务性工作及从以前的规则中解脱出来,从事更有意义的教学科研工作。 第三,严格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绩效。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应与 “宽进严出”相配套。现在,“宽进”实现了,“严出”远远没有实现。这主要是考虑到年轻学子寒窗不易、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不轻松等因素。其实,培养出的大学生不合格等于没有培养,送了文凭也等于白送,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信誉度和全体在校生的学习氛围。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就有必要严格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严格化,不仅仅应体现在出勤到课率等方面管理,更需要体现在学习成效的评估考查方面。 在本专科毕业生毕业后就业很可能专业不对口或就业率不尽人意的社会情势下,高教机构设法让学生安心在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切实提高学科领域的研究创新能力,确实是一个亟待破解的教育难题。其破解除了需要从教育方法上寻求出路外,还需要高教机构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如高校实行公正客观的毕业推荐制度,用人单位充分认可高校出具的毕业生推荐证明;高校借助自身信誊、资源和影响力与社会就业渠道实行良性互动,能够为其毕业生就业提供实质性促进与帮助等。高教机构与社会各界共同提升本专科教育质量的努力势在必行。否则,不仅使国家、社会与家庭的高等教育投入付之东流,还将损害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与影响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