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1-04-08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和身体机能调理方面独特的疗效,深得广大群众的欢迎。 但是在实际运营中,中医院却因为收支倒挂举步为艰。 一是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医院自负盈亏,许多中医院出现收支倒挂。以无锡某中医院为例, 2009年为例,针灸科诊疗人次为96758人,平均费用为15元/次,全年收入145.13万元,而针灸科正常运行成本和人力支出成本为229.1万元,收支差额为-83.97万元。可以说中医治疗费用还是很便宜的,但是纵向看,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多,医院的亏损却在增大,这在我们的调研中具有一定普通性。 该院2009年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数的40%,而门诊中药药品收入只占门诊药品收入的28.9%,中药服务的劳动成本较高,存在明显的成本和效益倒置现象。这使得一些中医院生存举步维艰,为了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营,不得不引进西医,美其名为中西医结合,而实际上是以西医补中医的亏损,中医院也失去了其中医特色。 一些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因其价格较低,利润较少已为动辄数千元的西医治疗手段所代替,如外科中的小夹板,一直是中医治疗接骨的传统方法,由于这个治疗费只有二三十元,医院无利可图,现在已基本不用了,代之的是用打钢筋的方法,费用要二三千元,病人要来回折腾,十分痛苦。 二是物价定价体系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尤其是中药饮片常常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影响了中医院的经济运行。如在原材料价格逐年增涨,但中药自制制剂的价格调整很难做到及时同步,据某中医院统计2007-2009年该院的19种中药自制制剂中,年亏损数额分别达15余万元、20余万元、46万余元。 三是,“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没有纳入居民医疗保险,限制了中医特色诊疗的普及,不利于解决百姓看病贵。“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是指在中医医疗机构进行的除纯西医诊疗项目以外的项目。例如中药饮片汤剂、针灸、推拿等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的医疗服务项目。 看病难、看病贵是政府和百姓关注的大事,保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利解决看病贵,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医院的建设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1、设立中医专项基金,制定具体的中医院运营补偿制度。应鼓励中医院以中医手段、中药治病,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对中医的中医治疗手段和中药制剂的使用等应参照西医成本,制定按一定比例补偿的制度,形成保障中医院实现公共服务功能、提供公益服务的政策体系。 2、是物价部门应根据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情况,及时对中药自制制剂合理定价。 3、扶持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对前往中医医疗机构就诊“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的门诊患者,应参照享受社区医疗同等政策和支付比例。对门诊十二种慢性病参保人员应允许选择二家医院作为约定的医疗机构,其中一家必须为中医医院,以保障广大参保慢性病患者获得中医医疗服务的权益。对恶性肿瘤放化疗、肾衰血腹透、组织器官移植后抗排异的门诊治疗这些门诊特殊病种治疗,所开展的中药饮片等辅助用药,应纳入门诊特殊病种治疗支付范围,由统筹基金按规定的比例支付。